“名园易得,古树难求”。贵州省安顺市高度重视古树名木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把古树名木管护提升到“绿色文物”的高度来对待,历时一年半时间,实现古树名木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安顺市现有古树名木21科、61属,共1373株,主要为樟科、榆科、桑科、金缕梅科等树种,散布在全市各地。安顺市坚持如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古树名木的工作理念,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驶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制订出台了《安顺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安顺市城镇绿化条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明确鉴定、定级和统一建档挂牌的标准,划定保护范围,制订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责任人,从地方立法层面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法律支撑。同时,安顺市先后制订颁布《安顺市古树大树名木保护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确了要以为全市古树名木建立专属身份档案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基础性支撑作用,对古树名木生长状况、保护工作等定期监测、记录、分析,认真编写树木 “生长档案”,为制订“一树一策”保护方案打好坚实基础。
保护古树名木不仅要在制度安排上做文章,更要在“及时”和“创新”上见真招、出实招,安顺市一方面把各项保护措施抓实抓细,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模式,为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探索出一条推进工作提质增效的新路子。通过引入古树名木身份档案管理方式进行精细化、个性化管护,建立空间数据库,并按照“一树一档”方式制订专门档案登记表册和管理台账,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了古树名木身份档案必需的内容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实行档案信息动态管理,规定了古树名木所辖地区绿化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古树名木生长现状分析、病虫害情况分析、周边安全隐患分析、立地条件与古树根系分布情况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工作,调查形成的分析报告、风险隐患提示、反馈意见书等须第一时间纳入到古树名木身份档案中,同时录入到全市绿化资源档案库中进行统一管理。为便于开展长期的监测和研究,普及科学知识,安顺市运用大数据技术,依托古树名木身份档案基础信息完成了对百年以上古树名木的信息编录,并将其照片录入信息系统,制作了二维码保护牌,让所有古树名木拥有属于自己的“电子户口”,实现管理保护智慧化。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树木的基本信息,并且可以向绿化主管部门随时反映发现的问题或提出意见建议,通过电子户口开放式端口搭建起古树名木管护信息交流平台,为营造“保护古树名木全民有责,人人争做护树能手,个个争当爱绿使者”的社会氛围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安顺市1373株古树名木已全部建立了身份档案和电子识别赋码工作,建档率和识别率均为100%,并全部设立了“古树名木标识牌”和二维码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