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类别号编制是档案管理的核心基础工作,其核心结论是:需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单位档案实际情况,建立层级清晰、编码规范、稳定统一的分类编号体系,确保档案检索、管理与利用的高效精准。
一、编制的核心原则
档案类别号编制需遵循四项核心原则,为整个编号体系奠定基础。
合规性原则
必须严格依据《机关档案管理规定》《档号编制规则》等国家规范执行。若上级主管部门有专项业务标准,需优先遵循上级规定,确保编制工作符合行业统一要求,便于跨单位、跨部门的档案衔接与共享。
科学性原则
分类需以全宗内全部档案为对象,结合档案的内容属性、载体形态、形成规律等特点合理划分层级。一级、二级及三级类别号的设置需逻辑清晰,既不遗漏重要档案门类,也不出现交叉重叠,确保每一份档案都能归入明确类别。
稳定性原则
分类方案与类别号编制方法一经确定,应长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动。若因单位职能调整、档案类型新增等特殊情况需修改,需编制调整说明并留存备案,避免因编码变动导致档案管理混乱。
实用性原则
编码体系需贴合档案管理实际需求,既要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又要满足检索便捷性要求。类别号的位数、代码形式应兼顾档案存量与增量,为后续档案增长预留扩展空间,同时便于人工统计与信息化管理系统兼容。
二、类别号的构成与层级设置
档案类别号是档号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结构由多层级代码构成,各层级之间分工明确、相互衔接。
核心构成元素
类别号主要由一级类别号(档案门类代码)、二级及三级类别号、辅助代码(年度、保管期限代码、项目号等)组成。各代码之间用小圆点“・”隔开,与全宗号、案卷号、件号等档号构成元素之间用“-”连接,形成完整的档号结构。
层级设置规范
一级类别号(档案门类代码)为必选项,采用2位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标识,覆盖13个核心门类,包括文书(WS)、科技(KJ)、人事(RS)、会计(KU)、专业(ZY)、照片(ZP)、录音(LY)、录像(LX)、业务数据(SJ)、公务电子邮件(YJ)、网页信息(WY)、社交媒体(MT)、实物档案(SW)。
二级类别号为可选项,根据档案存量与管理需求设置,采用2位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标识。例如科技档案下设置科研(KY)、基建(JJ)、设备(SB)二级类别,会计档案下设置会计凭证(PZ)、会计账簿(ZB)、财务报告(BG)、其它会计资料(QK)二级类别。
三级类别号为扩展项,仅在档案数量特别大的门类中设置,采用2位阿拉伯数字标识。例如水利专业档案中,在二级类别号(C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下设置三级类别号(01,中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一步细化分类。
辅助代码设置
年度代码:采用4位阿拉伯数字标识档案形成年度,精准定位档案的时间属性。
保管期限代码:采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或字母与数字组合标识,永久保管用“Y”,定期保管用“D+年限”表示,如30年定期为“D30”、10年定期为“D10”。
项目号:针对科研、基建、设备等专项档案,采用项目代号、课题编号或设备型号标识,确保专项档案的集中管理。
三、具体编制方法
不同门类档案的类别号编制需结合其管理特点,采用针对性的编制方式,确保编码的实用性与精准性。
文书档案类别号编制
文书档案通常按年度、保管期限分类,部分单位可增加机构(问题)分类项,按“件”整理归档。其类别号结构为“一级类别号・年度・保管期限代码”,若涉及机构分类则增加“机构(问题)代码”(3位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示例:WS・2022・Y(文书档案-2022年-永久),完整档号为J001-WS・2022・Y-0001(J001为全宗号,0001为件号)。
科技档案类别号编制
科技档案按科研、基建、设备等二级类别划分,再按课题、项目、设备型号细分,按“卷”整理归档。类别号结构为“一级类别号・二级类别号・(项目号/课题号)”,必要时可增加三级类别号。示例:KJ・JJ・01(科技档案-基建档案-01号项目),完整档号为J059-KJ・JJ・01-001-001(001为案卷号,后001为件号)。
专业档案类别号编制
专业档案需参照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设置二级类别号,按年度、保管期限分类,按“卷”整理。类别号结构为“一级类别号・二级类别号・年度・保管期限代码”,二级类别号根据专业属性设定,如行政许可类专业档案用“XK”标识。示例:ZY・XK・2022・Y(专业档案-行政许可-2022年-永久)。
会计档案类别号编制
会计档案按凭证、账簿、报告等二级类别划分,结合年度、保管期限分类,按“卷”整理。档案数量较少的单位可简化二级类别,仅保留会计凭证(PZ)和其它会计资料(QK)两类。类别号结构为“一级类别号・二级类别号・年度・保管期限代码”,示例:KU・BG・2022・Y(会计档案-财务报告-2022年-永久)。
特殊载体档案类别号编制
照片、录音、录像等特殊载体档案按保管期限分类,结合册号、件号管理。以照片档案为例,类别号结构为“一级类别号・保管期限代码”,完整档号为J001-ZP・Y-001-001(ZP为照片档案代码,001为册号,后001为件号);录音、录像档案分别用“LY”“LX”作为一级类别号,编制逻辑与照片档案一致。
四、编制的关键要求
为确保类别号编制的规范性与有效性,需严格遵守以下关键要求,避免常见错误。
编码唯一性要求
在同一全宗内,一级类别号、二级类别号不得重复,确保每一类档案都有唯一的编码标识。案卷号、件号、页号需在对应层级下按流水顺序编制,不得出现重号、跳号,空白页不编制页号。
格式统一性要求
代码标识需严格遵循规定形式,汉语拼音字母均为大写,阿拉伯数字按规定位数编制(案卷号、册号一般3位,件号按件整理为4位),档案量特别大的可适当增加位数,但需保持全宗内统一。分隔符必须使用小圆点“・”和短横“-”,不得随意替换为其他符号。
衔接协调性要求
类别号编制需与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档案保管期限表形成“三合一”体系,确保分类、归档、编号的一致性。不同载体、不同门类档案的编码方法需相互协调,便于馆室衔接与档案移交,避免因编码差异导致移交困难。
可扩展性要求
编制方案需预留扩展空间,二级、三级类别号的设置应考虑未来档案类型的新增需求。代码位数的设定需兼顾当前存量与长期增长,避免因档案数量增加导致编码位数不足,无需频繁调整编码规则。
备案管理要求
分类方案与类别号编制说明需形成书面文件,报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备案。若因特殊情况调整编码规则,需重新编制说明并备案,同时对原有档案编码进行统一调整,确保新旧编码体系平稳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