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案接收与清点阶段
档案整理的初始环节直接决定后续工作的基础质量,此阶段最易出现“账实不符”和“材料遗漏”两大问题。首先是接收登记不规范,很多整理人员仅简单记录档案数量,未详细标注每份档案的形成单位、形成日期、载体类型(如纸质、电子)及附件数量,导致后续发现缺失时无法追溯责任。例如,接收某单位年度报告档案时,未注明是否包含审计报告、附件说明等关键附属材料,后续归档后才发现核心文件缺失,却无法确认是接收时遗漏还是整理过程中丢失。其次是清点核对流于形式,面对批量档案时,容易出现“大致翻阅”而非逐份核对的情况,尤其针对页数较多的案卷,可能忽略缺页、重页或页码错乱问题。此外,电子档案接收的兼容性问题常被忽视,未提前确认电子档案的格式(如PDF版本、扫描分辨率)、存储介质安全性,导致部分电子档案无法正常打开,或因病毒感染造成数据损坏,而这些问题在接收时若未及时检测,后续修复难度极大。
二、档案分类与划分阶段
分类是档案整理的核心环节,一旦出现偏差,将导致档案检索困难,失去整理意义。此阶段的常见错误集中在分类标准不一致和层级划分模糊。首先,分类标准混乱是最突出的问题,部分整理人员未严格遵循国家档案分类标准(如《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或自行制定的分类规则缺乏连贯性,例如同一单位的档案既按“职能部门”分类,又穿插按“文件类型”分类,导致同一主题的档案分散在不同类别中。其次,保管期限划分错误频发,将短期保管档案(如一般性会议通知)误定为长期保管,或把涉及重大决策、权益证明的长期保管档案归为短期,不仅造成档案存储空间浪费,还可能因短期档案销毁导致重要信息流失。此外,专题档案与综合档案界限模糊,例如将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合同文件与日常行政合同混为一谈,未单独设立专题档案,导致后续查找特定项目资料时效率低下。
三、档案著录与标引阶段
档案著录是将档案信息录入检索系统的过程,标引则是为档案添加关键词、分类号等标识,两者直接影响档案的检索准确性,易出现“信息录入错误”和“标引不精准”两类问题。在著录环节,字段填写不完整或错误极为常见,例如遗漏“档案形成日期”“保管期限”“附件页数”等关键字段,或因手写字体辨认不清导致日期、编号录入错误(如将“2023年”误录为“2022年”,将“编号第015号”误录为“第051号”)。更隐蔽的错误是著录信息与档案实际内容不符,例如档案标题为“关于XX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著录时却误写为“关于XX项目的实施方案”,导致检索时无法匹配正确档案。在标引环节,关键词选取不当是主要问题,部分整理人员仅根据档案标题选取关键词,未结合档案正文核心内容,例如某份关于“职工社保缴费调整”的文件,仅标引“职工”“社保”,未标引“缴费调整”“政策”等关键信息,导致用户通过“缴费调整”检索时无法找到该档案;此外,分类号标引错误也时有发生,未严格按照《中国档案分类法》分配分类号,导致档案被归入错误的分类体系中,影响检索效率。
四、档案装订与整理阶段
装订与整理是档案物理形态规范的关键步骤,易出现“装订不当导致损坏”和“文件顺序错乱”的问题。在装订环节,装订方式选择错误是首要隐患,例如对页数较多的档案采用骑马钉装订,导致长期存放后钉书钉生锈腐蚀纸张,或装订时用力过猛导致纸张撕裂;对于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关联装订,未在纸质档案中注明电子档案的存储路径、访问权限,导致两者脱节。其次,装订前未做好预处理,档案纸张未平整折叠、边角未修剪,导致装订后档案出现褶皱、翘边,影响存放稳定性;部分档案存在订书钉、回形针等金属物未拆除,长期存放后金属物氧化污染纸张。在文件顺序整理环节,页码编写错误或缺失极为常见,例如漏编页码、重复编页码,或页码编写位置不统一(部分在左上角、部分在右上角),导致后续查阅时无法按顺序阅读;更严重的错误是文件排列顺序颠倒,未按照“事由在前、附件在后,正文在前、定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的原则排列,例如将请示文件放在批复文件之前,将附件放在正文之前,导致档案逻辑顺序混乱,影响对档案内容的理解。
五、档案归档与保管阶段:安全风险与管理疏漏的隐形陷阱
归档与保管是档案长期保存的最后环节,易出现“归档不及时”“保管环境不当”和“台账管理混乱”的问题。在归档环节,归档延迟导致档案流失是常见风险,部分业务部门未按时将已办结的文件移交档案管理部门,而是长期存放在个人手中,容易出现文件丢失、损坏或被私自篡改的情况;此外,归档时未进行质量核查,未再次核对档案的完整性、著录信息的准确性,导致前期隐藏的错误流入保管阶段。在保管环节,保管环境不符合要求是主要问题,档案库房温湿度控制不当(温度超过25℃、湿度超过60%)导致纸张受潮霉变、字迹褪色,或库房未做好防尘、防虫、防火措施,导致档案被灰尘污染、虫蛀或遭遇火灾风险;对于电子档案,未定期进行数据备份、未检测存储介质的安全性,导致电子档案因硬盘损坏、病毒攻击而丢失。在台账管理环节,归档台账与实际档案不符,未及时更新台账信息,例如档案被借阅后未在台账中记录借阅人、借阅日期、归还状态,导致档案去向不明;或台账仅记录档案数量,未详细标注档案的分类、编号、保管期限等信息,导致后续盘点、查找时无法快速核对。
六、档案交接与移交阶段
档案整理完成后,需在档案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或不同档案机构之间进行交接移交,此阶段易出现“交接手续不全”和“责任划分不明”的问题。首先,交接清单内容不详细,仅列出档案的类别、数量,未注明每份档案的编号、形成日期、保管期限、附件情况等关键信息,导致接收方无法全面核对档案是否完整;部分交接清单未由双方签字确认,或未留存交接凭证,后续出现档案缺失时无法界定责任。其次,移交前未进行档案质量复核,移交方未提前自查档案的分类、著录、装订等环节是否符合要求,接收方也未严格进行验收,导致不符合规范的档案被移交,后续需花费大量时间返工;对于电子档案的移交,未进行数据完整性校验(如核对文件大小、校验码),导致移交的电子档案存在数据缺失、损坏等问题,且未及时发现。此外,移交过程中档案保管不当,例如长途运输时未使用专用档案箱、未做好防潮防震措施,导致档案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纸张破损、电子存储介质损坏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