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档文件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的定义
(一)归档文件目录
归档文件目录是档案管理部门对已完成整理、鉴定、归档的全部文件进行系统登记的汇总性目录,是档案检索、利用、统计的核心工具。其核心功能是全面反映一个单位、一个项目或一个专题的归档文件全貌,实现归档文件的集中管控和快速定位,是连接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的关键桥梁,适用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等各类档案载体的综合管理。
(二)卷内文件目录
卷内文件目录是针对单一卷宗(档案卷)内部所包含文件的明细登记目录,是卷宗的“内部索引”。卷宗作为档案整理的基本单位(通常按保管期限、主题、时间等维度组卷),卷内文件目录需逐一记录卷内每份文件的关键信息,确保使用者在调取卷宗后,能快速找到目标文件,其核心作用是细化卷宗内部文件的管理,提升单卷档案的利用效率,是归档文件目录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二、归档文件目录的要素与编制
(一)核心要素及详细说明
归档编号:档案的唯一标识代码,需遵循“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件号”的规范结构(依据《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15)。全宗号是档案形成单位的唯一代码(由档案管理部门分配);年度为文件形成的公历年度(如2024);保管期限分为永久、30年、10年三类;机构(问题)指文件形成的部门或文件涉及的核心主题;件号是同一分类下文件的顺序编号(从1开始连续编排)。例如:“001-2024-永久-办公室-0035”,代表全宗号001、2024年形成、永久保管、办公室产生的第35件归档文件。
文件标题:完整、准确地抄录文件的原始标题,不得随意简化或修改。若文件无标题或标题不规范(如“通知”“报告”),需补充规范标题,格式为“[文件类型]关于[核心内容]的[文件载体]”,例如“[通知]关于2024年度档案培训工作的通知”。
形成单位:文件的制发单位(公章所示单位),需使用全称或规范简称(如“XX省档案馆”而非“省档案馆”);联合发文需依次列出所有制发单位,按文件原始排序为准。
形成日期:文件的成文日期,需精确到年月日(如2024年5月20日);会议文件以会议召开日期为准;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无明确日期的文件,需根据内容、上下文推断并标注“推断2024年3月”。
文件编号:文件的发文字号(如“X档发〔2024〕12号”),需完整抄录,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序号,年份使用六角括号“〔〕”,序号不加“第”字、不编虚位(如“12号”而非“第12号”“012号”)。
载体类型:文件的物理载体形式,如“纸质”“电子文件(PDF)”“照片(JPG)”“录音(WAV)”“录像(MP4)”等,需根据实际载体标注,电子文件需补充存储格式。
页数/件数:纸质文件标注总页数(正文页数+附件页数,空白页不计入);电子文件标注文件个数(如“3个文件”);声像档案标注载体数量(如“2张照片”“1盘录音带”)。
保管期限:明确标注“永久”“30年”“10年”,需与归档编号中的保管期限一致,严格依据档案鉴定结果填写,不得随意更改。
密级:文件的保密等级,如“绝密”“机密”“秘密”“内部”“公开”,无密级的标注“无”,需严格按照文件原始密级填写,不得擅自升级或降级。
备注:补充说明其他必要信息,如文件的附件情况(“附:《2024年度档案自查报告》1份”)、缺损情况(“首页破损,已修复”)、互见号(与其他归档文件的关联编号,如“互见号:001-2024-30年-业务科-0089”)、电子文件存储路径等。
(二)编制规范与要求
统一性:同一单位、同一批次的归档文件目录,在编号规则、标题格式、单位简称、日期格式等方面需保持一致,确保目录的系统性和可读性。
准确性:所有要素信息必须与文件原件核对无误,尤其是形成日期、文件编号、保管期限、密级等关键信息,避免因抄写错误影响档案检索。
完整性:不得遗漏任何已归档的文件,即使是附件、草稿(需归档的)也需逐一登记;要素填写完整,无空白(无相关信息的标注“无”)。
规范性:严格遵循《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档案著录规则》(DA/T18-2022)等国家标准,术语、格式、编号符合行业规范,便于跨单位、跨系统档案信息共享。
载体适配:纸质目录需使用档案专用纸(A4规格,70g以上无酸纸),打印清晰、装订整齐;电子目录需采用通用格式(如Excel、CSV、XML),字段定义规范,便于导入档案管理系统。
三、卷内文件目录的要素与编制
(一)核心要素及详细说明
卷内编号:同一卷宗内文件的顺序编号,从1开始连续编排,每一份文件(含附件)编一个号,不得重复或跳号。若卷宗内包含多类型文件(如正文、附件、附图),需按文件形成的自然顺序或逻辑顺序统一编号,例如“1”“2”“3”……
文件标题:与归档文件目录的“文件标题”要求一致,完整抄录原始标题,无标题或标题不规范的需补充规范标题,确保与文件原件一致。
形成单位:同归档文件目录的“形成单位”,使用全称或规范简称,联合发文按原始顺序列出。
形成日期:同归档文件目录的“形成日期”,精确到年月日,无明确日期的推断后标注。
文件编号:同归档文件目录的“文件编号”,完整抄录发文字号,格式规范。
页次:标注文件在卷宗内的起始页码和终止页码,单页文件标注“第X页”,多页文件标注“第X-X页”;附件随正文编页,例如正文“第3-5页”,附件“第6-8页”。
备注:补充卷宗内文件的特殊信息,如“附件2份,分别为……”“复印件,原件存于XX部门”“文件破损,已做托裱处理”“与卷内第12号文件相关联”等。
(二)编制规范与要求
关联性:卷内文件目录需与对应卷宗的“卷宗封面”“卷内备考表”信息一致,例如卷宗封面标注的保管期限、形成年度,需与卷内文件目录中文件的相关信息匹配。
顺序性:卷内文件的编号和页次需按文件在卷宗内的排列顺序编制,排列顺序通常遵循“事由原则”(同一事项的文件集中排列)、“时间顺序”(按形成日期先后排列)或“重要程度顺序”(核心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目录编号需与文件实际排列顺序一一对应。
简洁性:卷内文件目录要素相较于归档文件目录更为精简,无需重复标注保管期限、密级(已在卷宗封面标注),重点突出“页次”,方便快速定位文件在卷宗内的位置。
依附性:卷内文件目录是卷宗的组成部分,需与卷宗内文件一同装订(纸质卷宗)或关联存储(电子卷宗),不得单独存放,确保卷宗的完整性。
一致性:同一卷宗内的文件,形成单位、日期、编号等要素的标注格式需统一;不同卷宗的卷内文件目录编制规则需保持一致,便于档案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和利用。
四、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核心区别
管理范围不同:归档文件目录是“全局目录”,覆盖一个单位或项目的全部归档文件,反映档案的整体情况;卷内文件目录是“局部目录”,仅针对单一卷宗内部的文件,反映卷宗的内部结构。
功能侧重不同:归档文件目录侧重“检索定位”,用于从海量档案中快速找到目标文件对应的归档编号和存储位置;卷内文件目录侧重“明细查阅”,用于在调取卷宗后,快速找到卷内具体文件的页码和相关信息。
要素构成不同:归档文件目录要素更全面,包含保管期限、密级、载体类型、件数等全局管理所需信息;卷内文件目录要素更聚焦,核心是“页次”,方便卷宗内文件的查找。
使用场景不同:归档文件目录用于档案的日常检索、统计、移交、销毁等全局管理工作,是档案管理部门的核心检索工具;卷内文件目录用于具体卷宗的利用,是使用者查阅卷宗时的“指引手册”。
(二)内在联系
层级互补:归档文件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构成“总-分”层级关系,归档文件目录指向具体卷宗(通过归档编号关联卷宗编号),卷内文件目录指向卷宗内具体文件(通过页次关联文件位置),两者协同实现“从档案全局到具体文件”的精准定位。
信息一致:两者记录的文件核心信息(标题、形成单位、日期、编号等)完全一致,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统一性,避免出现信息矛盾。
共同目标:都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工具,核心目的是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确保档案信息的可查、可找、可用,为档案的保管、利用、传承提供支撑。
相互依存:无归档文件目录,卷内文件目录无法实现全局检索;无卷内文件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只能定位到卷宗,无法快速找到卷宗内的具体文件,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档案目录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