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卷归档是文书管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其本质是将办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整理,转化为有序、可查、耐久保存的档案实体。准确、详细的立卷归档处理,不仅能保障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利用价值,更能为后续的查考、凭证、研究等工作奠定基础。
明确范围、筛选材料
立卷归档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归档什么”“保留什么”,避免无效材料占用档案资源,同时确保有价值的材料不遗漏。
(一)确定归档范围
归档范围需依据国家档案法规、行业规范及本单位的档案管理规定明确,核心原则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具体包括:
公文类:上级机关下发的指导性、指令性文件(如通知、批复、意见等);本单位制发的正式文件(含正本、定稿、附件);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往来的函件、协议等。
业务类:与本单位核心职能相关的业务材料,如项目立项报告、合同、验收报告、统计报表、调研成果等。
人事类:员工录用材料、劳动合同、考核档案、工资变动记录、离职证明等(需单独按人事档案规范归档)。
其他类:具有凭证或参考价值的材料,如会议纪要、大事记、荣誉证书、照片、音像资料、电子文件等。
需特别注意:临时性、事务性、无查考价值的材料(如便条、普通通知、重复文件)应剔除,不纳入归档范围。
(二)材料筛选与鉴定
完整性鉴定:检查每份文件的要素是否齐全,如发文机关、文号、标题、成文日期、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印章、签署等,缺失的需尽量补齐(如联系发文单位补盖印章、查找附件原件)。
有效性鉴定:确认文件是否为“办理完毕”状态(如批复对应请示、合同对应履行凭证),未办结的需暂存,待办结后再归档;剔除重复件(优先保留正本、原件,复印件仅在无原件时留存)。
保存价值鉴定:按档案保管期限(永久、长期、短期)划分,永久保管的包括反映本单位核心职能、重大决策、历史沿革的文件(如单位成立批复、章程、年度总结报告);长期(10-30年)保管的包括重要业务合同、专项工作材料;短期(10年以下)保管的包括一般性通知、临时事务材料。
(三)材料预处理
破损修复:对纸张破损、撕裂、霉变的材料,采用修补纸、浆糊(酸性-free)进行修补;霉变严重的需先通风干燥,再做消毒处理(避免霉菌扩散)。
平整与折叠:去除文件中的金属装订物(回形针、订书钉,防止生锈污染纸张);对过大的文件(如工程图纸)按归档盒尺寸折叠(折叠处需留折痕,避免反复折叠导致破损);过小的材料(如票据、便签)需粘贴在标准尺寸的衬纸上(衬纸为A4或A3,材质与归档纸一致)。
字迹加固:对字迹模糊、易褪色的文件(如圆珠笔、铅笔书写的材料),采用复印、扫描数字化备份,或用字迹加固剂处理(确保字迹长期可辨);优先保留原件,复印件需注明“原件存放处”。
系统归类、合理组卷
分类组卷是将预处理后的材料按一定逻辑关系归类,形成独立的“案卷”,核心是“分类科学、组卷合理、便于查找”。
(一)确定分类方案
分类方案需结合本单位实际,遵循“统一分类、逐级细化”原则,常用分类方法包括:
年度分类法:按文件形成的年度划分(如2023年、2024年),适用于大多数单位,符合文件形成的时间规律。
机构分类法:按文件形成的部门划分(如办公室、业务部、人事部),适用于机构设置稳定、部门职能清晰的单位。
问题分类法:按文件涉及的业务问题划分(如项目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适用于业务性强、跨部门协作多的单位。
保管期限分类法:按永久、长期、短期划分,通常与年度、机构分类结合使用(如“2023年-办公室-永久”“2023年-业务部-长期”)。
示例:某企业的分类方案为“年度→机构→保管期限”,即先按年度拆分,再按部门归类,最后按保管期限划分案卷。
(二)组卷操作规范
组卷原则:同一问题、同一项目、同一事件的文件集中组卷;一卷内文件数量适中(一般不超过200页,厚度控制在2-3厘米,便于翻阅和保管);不同保管期限的文件不混装一卷。
卷内文件排列:
正文在前,附件在后;正本在前,定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转发文件在前,被转发文件在后。
按时间顺序排列:同一事项的文件按形成时间(成文日期)先后排序(如项目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验收报告)。
按重要程度排列:核心文件(如决策性文件)在前,辅助文件(如执行记录)在后。
案卷命名:每个案卷需拟定简明、准确的案卷标题,格式为“年度+机构/问题+文件内容+保管期限”,示例:“2023年-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与计划-永久”“2023年-业务部-XX项目施工合同及履行材料-长期”。
规范排序、牢固装订
卷内文件整理装订的核心是“固定顺序、保护纸张、便于查阅”,需遵循“整齐、牢固、不损伤文件”的原则。
(一)卷内文件编号
页码编制:在卷内文件每页的右上角(背面在左上角)用阿拉伯数字编写页码,页码从“1”开始连续编排,不得跳号、重号;空白页不编页码;粘贴在衬纸上的小材料,按衬纸页码计数。
填写卷内文件目录:目录应包含序号、文号、责任者(文件形成单位/个人)、题名(文件标题)、日期、页数、备注等栏目,需与卷内文件一一对应,准确填写(无文号的注明“无”,标题不完整的补充完整)。目录置于卷内文件首页之前。
(二)装订方式选择
根据文件类型和保管要求,选择合适的装订方式,优先推荐“线装”或“装订夹装订”,避免使用易老化、易损伤纸张的材料。
线装:适用于永久、长期保管的案卷,采用三孔一线或四孔一线装订法(孔距均匀,线迹整齐,松紧适度),装订线需为棉线或尼龙线(不易老化),避免使用金属线。
装订夹装订:适用于短期保管或需频繁查阅的案卷,采用塑料装订夹(无酸材质),便于拆卸和重新装订,但需确保夹体牢固,不脱落。
特殊文件装订:大幅面文件(如图纸)可采用卷装(配卷盒)或折叠后装订;照片、音像资料需单独装入档案袋或光盘盒,标注相关信息后与文字材料一同组卷(或单独组卷);电子文件需存储在专用U盘、光盘中,与纸质档案建立关联标识。
(三)填写案卷封面与备考表
案卷封面:封面需包含全宗名称(立档单位名称)、案卷标题、年度、保管期限、卷号、页数、归档日期等信息,填写需清晰、规范(用黑色签字笔或毛笔,避免使用圆珠笔、铅笔),封面材质需为厚实、耐磨损的档案专用纸。
备考表:置于卷内文件末尾,内容包括案卷情况说明(如文件完整性、破损修复情况、特殊问题说明)、立卷人、检查人、立卷日期、检查日期等,备考表需由立卷人、检查人签字确认,确保案卷质量可追溯。
编制索引、入库管理
编目归档是将整理好的案卷纳入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检索体系,确保档案能够快速、准确查找利用。
(一)编制案卷目录
案卷目录是全部归档案卷的汇总索引,需按分类方案排序(如按年度→机构→保管期限),包含案卷号、全宗号、案卷标题、年度、保管期限、页数、归档日期、存放位置等栏目,可采用纸质目录或电子目录(推荐两者结合,电子目录便于检索,纸质目录作为备份)。
(二)档案编号规则
为每个案卷分配唯一的档案编号,编号格式通常为“全宗号-年度-机构代码-保管期限代码-卷号”,示例:“001-2023-01-01-005”(全宗号001,2023年度,机构代码01<办公室>,保管期限代码01<永久>,卷号005)。编号需标注在案卷封面、案卷目录、归档盒侧面,确保一一对应。
(三)入库管理
归档盒存放:将装订好的案卷装入档案专用归档盒(无酸、防潮、防虫材质),归档盒侧面需标注全宗号、年度、案卷号、保管期限等信息,便于库房查找。
库房摆放:档案库房需符合“八防”要求(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鼠、防高温、防光、防尘),温度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案卷按档案编号顺序排列在档案架上,档案架需远离窗户、水源、热源,底层案卷需离地面10-15厘米(防止受潮)。
电子档案归档:电子文件需按《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要求,转换为标准格式(如PDF/A、JPEG2000),进行异地备份和定期校验(防止数据丢失、损坏);建立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关联标识(如电子档案文件名包含纸质档案编号),实现两者联动查阅。
动态维护、规范使用
立卷归档并非终点,后续的保管维护和规范利用,是确保档案长期发挥价值的关键。
(一)日常保管维护
定期检查:每月对档案库房进行一次巡查,检查温湿度、档案是否霉变、虫蛀、破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受潮的档案需通风干燥,虫蛀的需进行防虫处理)。
定期整理:每年对归档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整理,核对案卷数量、编号是否准确,补充完善案卷目录和备考表,处理破损、褪色的档案。
数字化升级:对永久、长期保管的重要档案,逐步进行数字化扫描,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实现线上检索、查阅,减少纸质档案的翻阅损耗。
(二)规范利用流程
查阅审批:内部人员查阅档案需填写《档案查阅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外部单位或个人查阅需持单位介绍信和有效身份证件,经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涉密档案需按保密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查阅要求:查阅档案需在档案阅览室进行,不得带出库房;不得涂改、勾画、抽取、增删档案内容;如需复印档案,需经批准后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复印,复印件需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并加盖档案管理部门印章。
利用登记:建立《档案利用登记簿》,记录查阅人、查阅日期、查阅事由、查阅案卷编号、利用结果等信息,便于追溯档案利用情况。
(三)档案销毁
对于保管期限届满的档案,需按规定程序进行销毁:
鉴定:由档案管理部门会同相关业务部门组成鉴定小组,对到期档案进行价值复核,确认无继续保存价值的,编制《档案销毁清册》。
审批:《档案销毁清册》需报单位负责人批准,涉密档案需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销毁:销毁档案需在指定地点进行,由两人以上负责监销,监销人需核对销毁档案与《档案销毁清册》是否一致,销毁后在清册上签字确认,档案销毁清册需永久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