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地相继进入汛期,部分地区遭遇了极端强降雨天气,洪涝灾害风险显著增加。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损,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防汛的关键时期,高度重视档案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暴雨洪涝对档案安全的威胁
1.档案实体受损:洪水一旦涌入档案库房,纸质档案将迅速被水浸泡,导致字迹模糊、纸张变形、粘连,严重时可能完全无法辨认。即使经过抢救,也可能会留下难以修复的痕迹,影响档案的可读性和完整性。对于照片、胶片等特殊载体的档案,水浸后更是容易出现图像褪色、变质等问题。
2.档案信息安全受影响:现代档案管理中,大量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硬盘、服务器等设备中。暴雨洪涝可能引发供电故障、网络中断,甚至导致存储设备被水浸泡、短路损坏。一旦这些存储设备出现问题,其中存储的海量档案信息将面临丢失的风险。而且,洪水还可能破坏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如机房的空调系统、消防系统等,进一步威胁档案信息的安全。
3.档案库房环境恶化:长时间的降雨会使空气湿度大幅增加,即使档案库房没有进水,过高的湿度也会导致档案纸张受潮、发霉,滋生霉菌和害虫。同时,潮湿的环境还可能对档案库房的建筑结构造成损害,如墙壁渗水、屋顶漏水等,进而影响档案的安全保存。
各地档案部门应对措施
1.加强思想认识,层层压实责任:各级档案部门纷纷强化档案安全意识,牢固树立“万无一失”和“一失万无”的思想。坚决摒弃“来得及”“不可能”等错误心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状态,坚决落实各项安全要求和举措。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和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严责任、排风险、抓备汛。全区各级档案部门加强汛期应急值班值守,严格执行领导带班、重要岗位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切实履行好职责使命。
2.建立完善防汛救灾策略举措:多地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转运、救灾、通讯、后勤保障等工作小组。河北省档案部门在入汛前,就在全省部署开展档案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深入查找馆库建设、安全设施设备、库房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要求相关单位立行立改。入汛后,省档案局派出督导检查组分赴各市和部分省直单位进行实地检查。同时,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确保汛期各个关键岗位有人在岗,单位人员能随时返岗。
3.做好防汛物资储备:针对汛期可能出现的多种自然灾害叠加的情况,各地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工作。备足备齐各类防汛物资并及时更新,配备应急电源、发电燃料、给排水、应急通信等设施设备,购置应急照明、食品、饮用水等。有地下空间的档案馆(室),特别做好“挡”和“排”的预案,充分考虑排水设备长时间强降雨的排水量需求。
档案安全防护具体方法
1.档案库房选址与建设优化:在新建档案库房时,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避免选址在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区域,以及靠近河流、山体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档案库房的建筑结构应具备良好的防水、防潮性能,屋顶要做好防水处理,墙壁要设置防潮层。同时,合理设计库房的排水系统,确保在暴雨天气下,库内积水能够及时排出。
2.档案存储设备防护:对于档案存储设备,如档案柜、密集架等,应选择质量可靠、具有防水功能的产品。可以在档案柜底部安装防潮垫,避免档案直接接触地面。对于珍贵档案和重要档案,可以采用密封的防水档案盒进行存放,进一步提高档案的防水保护性能。
3.技术手段应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障档案安全。安装水浸报警系统,实时监测库房内是否有水浸情况发生,一旦检测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以便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运用智能温湿度调控系统,根据库房内的温湿度变化,自动调节空调、除湿机等设备,确保库房温湿度始终保持在适宜档案保存的范围内。
4.人员培训与应急演练: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开展档案安全应急演练,模拟洪水、暴雨等灾害场景,让工作人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掌握档案抢救、转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在实际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档案损失。
在防汛关键期,档案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应对举措、落实防护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档案的安全。档案部门应时刻保持警惕,切实做好各项防范工作,守护好珍贵的档案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