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据包含大量敏感信息,如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机密等,其安全性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保障数据安全需从技术防护、管理制度、人员素养等多维度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技术层面:构建多层次技术防护屏障
技术手段是保障档案数据安全的核心防线,需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
1.数据存储安全
加密技术应用:对档案数据采用对称加密(如AES算法)或非对称加密(如RSA算法),确保数据在存储状态下的保密性。例如,电子档案的核心字段(如身份证号、商业合同关键条款)需单独加密,即使存储设备被盗,也能避免信息泄露。
分布式存储与备份:采用“本地存储+异地备份+云端容灾”的混合存储模式。本地服务器用于日常访问,异地备份中心定期同步数据,云存储作为应急备份,确保极端情况下数据可快速恢复。
存储介质管理:对硬盘、U盘等物理介质进行严格管控,采用加密硬盘和只读锁技术,防止未经授权的拷贝或篡改。
2.数据传输安全
传输加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SSL/TLS协议建立加密通道,确保数据在网络传输中不被窃取或篡改。例如,政务档案在部门间流转时,需通过虚拟专用网络(VPN)加密传输,避免公共网络中的安全风险。
访问控制机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为不同用户分配差异化权限。如普通员工仅能查阅公开档案,而涉密档案需通过多因素认证(密码+动态验证码+生物识别)才能访问。
3.数据防篡改与溯源
区块链技术应用: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分布式记账的特性,对重要档案的元数据和操作记录进行上链存证,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实现全流程溯源。
日志审计系统:建立完善的操作日志记录机制,对用户的登录、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进行实时记录和审计,一旦发现异常行为可及时预警并追溯责任人。
二、管理层面: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技术是基础,管理是保障。档案信息化安全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各项工作:
1.安全责任制度
明确档案管理部门、技术部门、使用部门的安全职责,将数据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例如,档案管理员负责档案的日常审核与权限分配,技术人员负责系统漏洞修复与数据备份,用户需遵守保密协议并对自身操作负责。
2.数据分级分类管理
根据档案的敏感程度和重要性进行分级分类(如公开级、内部级、秘密级、机密级),针对不同级别制定差异化的安全策略。例如,机密级档案需采用离线存储、双人管控,且访问需经过多层审批;公开级档案可在互联网平台有限开放。
3.应急响应机制
制定数据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在发生数据泄露、系统瘫痪、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的处置流程,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三、人员层面:提升安全意识与专业素养
档案信息化安全的最终落脚点是人,需通过培训与管理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能力:
1.安全意识培训
定期对档案工作人员和用户开展数据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安全规章制度、常见风险(如钓鱼邮件、恶意软件)的识别与防范、应急处理流程等,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安全事故。
2.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培养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负责档案系统的运维、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同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为档案信息化安全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安全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管理、人员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技术防护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的安全素养,才能实现档案数据的“可用、可管、可控”,确保档案信息在数字化时代既能高效利用,又能安全可靠,从而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