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够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更能使档案资源得以更广泛、高效地利用,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数字化手段,档案信息的存储、检索与共享变得更加便捷,打破了传统档案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档案服务的范围与深度。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地区建立了数字档案馆系统,实现了档案的数字化存储与管理。
资源整合难度大:数字化时代,档案数据来源广泛,包括传统纸质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生成及社交媒体数据收集等。不同来源的数据格式、标准不一致,共享难度大,且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对存储空间要求高,给档案资源整合带来巨大挑战。
技术应用面临挑战:档案管理数字化需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但新技术投入使用存在资金投入大、转化周期长、数字化技术标准尚未统一、数字化档案管理安全风险犹存等问题。不同地区、部门档案资源的共享和交换以及数字档案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安全保障面临严峻考验:物理安全方面,数字化档案存储介质易受温度、湿度、磁场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数据损坏或丢失且难以恢复。网络安全上,黑客攻击、病毒感染、恶意软件等可能对档案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引发信息泄露。数据安全层面,档案数据在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均面临安全风险。
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数字化转型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档案业务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然而,目前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匮乏,具备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现有人员培训机制不完善,对新技术培训力度不够,老档案管理人员对新技术掌握能力不强,档案人才流失严重,且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待遇与其他行业差距较大,制约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发展。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完善信息化建设规划
制定统一标准:借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制定全国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档案基本公共服务经办规范,细化档案公共服务流程,实现全国档案公共服务同一事项、同一流程、同一标准、同一格式。统一档案基础信息采集规范,明确采集项目、指标体系和代码,开展档案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统一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建立统一规范的数字档案资源库。
加强顶层设计:各地档案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步骤和保障措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信息化发展总体布局,确保与其他领域信息化建设协同推进。
2.强化档案资源数字化
推进存量档案数字化:加大对传统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投入力度,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提高数字化工作效率与质量。建立健全数字化工作质量控制体系,对数字化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数字化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实现增量档案电子化: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积极推动电子文件的实时在线归档管理。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协作,通过系统接口与办公自动化(OA)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原生电子文件的全生命周期流转与归档管理。
优化档案资源整合:构建档案资源总库,对不同来源、格式的档案数据进行整合与管理。建立档案资源管理库和利用库,实现档案资源的分类管理与高效利用。同时,加强对档案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
3.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
引入先进技术: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借助云计算技术实现档案系统的弹性扩展与高效运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档案的智能分类、检索与编研。
加强系统建设与维护:建设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应具备档案采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管、鉴定、销毁、统计等全过程管理功能,并能根据不同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数据阅览与利用功能。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与升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以徐汇区数字档案馆系统为例,该系统由多个核心与附属系统组成,实现了对档案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
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换:建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地区、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档案资源的跨区域、跨部门共享与交换。加强与其他政务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档案数据与其他政务数据的融合利用。
4.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各环节的安全责任。加强对档案数字化加工、数据传输、存储、利用等过程的安全管理,规范操作流程,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强化技术安全防护: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手段,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技术、数字证书等,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全方位防护。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做好数据备份与恢复工作,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培训:定期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与应急处理能力。使其了解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安全事故。
5.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档案信息化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既懂档案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档案部门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提升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与业务能力。
吸引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具有信息技术背景的优秀人才投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岗位吸引力,减少人才流失。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项目审批、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资金保障
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多渠道筹措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同时,可争取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3.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与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级档案部门负责人应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将其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发挥档案资源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完善信息化建设规划、强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等策略,并辅以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组织领导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事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将不断创新与完善,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