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档案管理领域,纸质档案因其直观、易于理解和查阅的特性,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档案面临着诸多威胁,其保存寿命受到严峻挑战。
一、纸质档案老化的原因剖析
(一)纸张自身材质因素
纤维素的影响:纤维素是纸张的主要成分,其分子结构呈直链状,且分子间能形成氢键,这原本有利于纸张的耐久性。但纤维素在水、氧、光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水解、氧化、光解和光氧化反应。当档案纸张受潮或被水浸湿后,若在阳光下曝晒,光、氧、湿、热同时作用,会使纸张耐久性迅速下降。不过,相对半纤维素和木素,纤维素性质较为稳定,在档案保护中,只要规避上述不利反应条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档案寿命。
半纤维素的作用:半纤维素与纤维素结构有相似之处,同样会发生水解、氧化和光解反应。但由于其稳定性比纤维素差,过多的半纤维素不利于纸张耐久性。不过,造纸过程中保留适量半纤维素也有积极意义,它具有吸水润胀性,便于打浆,能保护纤维,提高纸张强度。例如,亚硫酸盐法纸浆中,当半纤维素约占11%时,纸张强度达到最大。
木素的危害:木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纤维细胞的胞间层,像围墙一样包裹着纤维细胞。它在常温下不溶于水、稀碱和稀酸溶液,但在高温下,特定浓度的酸碱可使其溶解。而且木素极易氧化,在光照条件下氧化速度更快,氧化后生成的氧化木素会使纸张发黄变脆。不过,纸张发黄变脆并非仅由木素氧化导致,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氧化以及纸张的酸性施胶等因素也会产生影响。相比较而言,为提高纸张耐久性,生产纸张时应尽可能保留纤维素并去除木素,同时保留适量半纤维素。
(二)外部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和湿度是导致档案制成材料发生破坏性化学反应的关键因素。温度升高,物质分子获得更多热能,运动加快,动能增大,活化分子数量增多,原本缓慢的化学反应速度加快,纸质老化进程也随之加速。当温度过高时,纸质会失去水分而变硬变脆,继续升高甚至会使纤维素脱水、炭化直至燃烧。湿度方面,空气中湿度大,纸张含水量增加,酸性物质对纸张中纤维素的破坏作用增强,相对湿度越高,纸张白度呈直线下降。当相对湿度超过85%时,纸张物理强度损失30%以上,弹性完全丧失,即便晒干也无法恢复原状。而相对湿度若低于25%,纸张又会因过于干燥失去水分,变得发硬变脆,弹性和耐折度减弱,容易破损。若空气中相对湿度经常反复变化,纸张纤维素反复膨胀、收缩,会受到过多损伤,强度明显下降。根据《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规定,纸质档案库适宜的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且每昼夜温度波动幅度不得大于±2℃、相对湿度波动幅度不得大于±5%。
光照:光照对纸质档案的危害主要源于紫外线。纸张经过照射后,会与纸张中其他物质接触产生有机酸性物质,加速纸张纤维分解和化学反应。同时,光照还会促使纸张中水分挥发,加速纸张纤维氧化和水解反应。不同波长的光对纸张的破坏程度不同,紫外线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档案库房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可通过安装遮光阻燃窗帘、采用密闭柜架等方式,对档案实现避光保存。此外,选择含紫外线少的照明光源,也能有效降低光线对档案材料造成的损害。
空气污染: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会对纸质档案产生不良影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纸张湿度较大时,会被纸张吸收形成酸性溶液,降低纸张的pH值,加速纸张老化。颗粒物则可能对纸张表面造成物理磨损,同时,它们还是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载体,间接危害纸质档案。
微生物和虫害: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在纸张上生长繁殖。它们以纸张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为营养源,分解这些成分,导致纸张强度下降、出现霉斑等问题。虫害方面,蠹虫、白蚁等昆虫会蛀食纸张,直接破坏纸质档案的完整性。
(三)人为因素
档案制作过程:在纸张生产过程中,制浆、漂白、打浆、施胶和加填等工序虽能改善纸张某些性能,但也可能对纸张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酸性施胶会使纸张呈酸性,在后续保存中易发生老化;漂白过程若使用不当的化学药剂,可能残留有害物质,加速纸张老化。
档案管理操作:档案工作人员在整理、归档、查阅等操作过程中,若操作不规范,如过度折叠、撕扯档案,使用尖锐工具接触档案,或者查阅者不注意爱惜档案,都可能直接对纸质档案造成物理损坏。此外,档案保存环境的管理不到位,如库房温湿度控制不当、未定期进行清洁除尘等,也会间接加速纸质档案的老化。
二、延长纸质档案保存寿命的策略
(一)优化存储环境
温湿度精准调控:安装恒温恒湿设备是精准控制库房温湿度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保存重要档案的库房更为必要。通过设备自动调节,确保库房温度始终维持在14℃~24℃,相对湿度稳定在45%~60%的适宜区间,减少温湿度波动对纸质档案的损害。同时,定期对温湿度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此外,还可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库房温湿度数据,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光照严格控制:库房窗户应安装遮光阻燃窗帘,阻止阳光直射进入库房。档案柜架采用密闭式设计,减少光线对档案的照射机会。在选择照明光源时,优先选用LED等含紫外线少的冷光源,并合理设置照明亮度和时长。对于珍贵档案,可采用低照度、无紫外线的专用照明设备,且在不查阅时,关闭照明,最大程度降低光照对纸质档案的影响。
空气净化处理: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过滤器、静电除尘器等,过滤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定期更换空气净化设备的滤网,确保其净化效果。对于库房通风系统,设置空气预处理环节,对进入库房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防止污染空气对纸质档案造成损害。此外,还可通过在库房内放置活性炭等吸附剂,进一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微生物和虫害防治:定期对库房进行清洁消毒,使用环保型消毒剂,杀灭细菌、霉菌等微生物。保持库房环境整洁,减少灰尘和杂物堆积,降低微生物滋生的可能性。安装防虫网,防止昆虫进入库房。采用物理防虫手段,如放置防虫盒、悬挂诱捕器等,对虫害进行监测和防治。对于已经发生虫害的档案,及时采取隔离和处理措施,避免虫害扩散。
(二)采用科学的修复技术
脱酸处理:脱酸是中和档案纸张中酸性物质的重要技术,能有效延长纸张寿命。常见的脱酸方法有浸泡脱酸、喷涂脱酸和水性凝胶脱酸等。浸泡脱酸适用于可拆解且字迹遇水不扩散的档案,将档案浸泡在脱酸液中,使脱酸液与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充分反应。喷涂脱酸则适用于无法拆解的书画、古籍和档案文献,通过将脱酸液喷涂在纸张表面,实现脱酸目的。水性凝胶脱酸针对纸张机械强度较差且携带水敏字迹的珍贵档案,利用水性凝胶材料缓慢释放脱酸成分,避免水分对纸张和字迹造成损害。
修裱加固:对于出现破损、撕裂的纸质档案,采用修裱技术进行修复。选择与档案纸张质地相近、酸碱度匹配的宣纸等材料作为裱糊用纸,使用天然糨糊等环保型胶粘剂。在修裱过程中,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保留档案的原有历史信息和面貌。对于纸张强度下降的档案,可采用加膜、丝网热压加固等方法,增强纸张强度。例如,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纸张脆弱的古籍档案,可在其表面覆盖一层薄而透明的聚酯薄膜,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
字迹恢复与保护:针对褪色、模糊的字迹,可采用化学显示法和物理显示法进行恢复。化学显示法如对含铁字迹用硫化铵法、亚铁氰化钾法和单宁法;对于扩散或褪色的圆珠笔、复写纸字迹,也有相应的试剂和方法。物理显示法包括缩微摄影、滤色镜摄影、斜光摄影、紫外线或红外线摄影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在恢复字迹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字迹的稳定性,避免采用对字迹有损害的方法和材料。
(三)规范档案管理流程
档案制作环节把控:在档案制作过程中,选择耐久性好的纸张。优先选用以高质量植物纤维为原料、采用碱性造纸工艺生产的纸张,避免使用酸性施胶的纸张。对于重要档案,可采用无酸纸或耐久性更高的特种纸张。在书写和印刷环节,使用质量可靠、耐光耐水的墨水和油墨,确保字迹清晰、持久。
档案日常管理规范:档案工作人员在整理、归档、查阅档案时,要佩戴手套,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档案,防止手上的汗液、油脂等对档案造成污染。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档案造成折叠、撕扯等物理损坏。建立严格的档案借阅制度,对借阅者进行档案保护知识宣传教育,要求借阅者爱护档案。定期对档案进行盘点和检查,及时发现档案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
档案数字化辅助:将纸质档案数字化,建立数字档案库,既能方便档案的查阅和利用,又能减少对纸质档案原件的使用频率,从而降低纸质档案受损的风险。在数字化过程中,要确保数字图像的质量,采用合适的分辨率和格式,准确记录档案的内容。同时,要做好数字档案的备份和存储管理,防止数字信息丢失。
延长纸质档案的保存寿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纸张材质、外部环境、人为操作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优化存储环境、科学修复技术和规范管理流程等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纸质档案能够长期保存,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