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绳记事、甲骨刻辞开始,档案有各种各样的保存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保存形式不断变化,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情况及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在档案修裱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保存形式确定不同的修裱技术方法,因此,了解档案保存形式对档案修裱至关重要。
一、纸张发明前的档案保存形式
在纸张发明以前,人类记载事务的载体和保存形式有:结绳、甲骨、金石、竹木、缣帛、叶片、草片等等。
1.结绳记事
结绳是最原始记事的一种方法,是传播信息的手段之一。
2.甲骨刻辞——我国现存最早的档案
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王朝都城遗址所发现的甲骨刻辞,是将文字刻于龟甲或兽骨,记载猎获物、帝王大臣之名、天气状况、庆典仪式等记事刻辞。还记载了战争胜负、狩猎得失、农业丰欠、疾病轻重等。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也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因此是最早的档案载体。甲骨刻辞文字只有刻,没有写。据统计,现在出土的甲骨总数有15万多片,这15万多片甲骨中,共发现有4300多个单字,其中学界目前已有解释读说的共有2000余字,但只有1300多字取得了共识。
3.金石档案——自古至今未断档的档案
金石档案是金文档案与石刻档案的统称。金石指金属和石器,金指各类金属材质载体的档案,最古老的是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刻字,一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还有铁质载体档案;最古老的石刻档案是战国时代秦国的石鼓,而石碑石刻从古至今都没断档。
4.简册制度——卷轴的初始形态
简册制度,也称简牍制度。始于周代,至秦汉时期最为盛行。册与策相同,也有称为简策的。简、以竹木为材料,也有极少数以金玉为材料。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木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主要用毛笔书写,用刀削去错字修改,并引申出“笔则笔,削则削”的说法。单执一扎谓之简,连编诸简乃为策(后来演变成册)。简册制度的建立不仅决定了中国书写形式使用由右向左、由上至下的顺序,而且还影响了书写载体从简册转换为缣帛、纸张以后的书写使用形式——当载体换成缣帛、纸张后,书写习惯及形式并未改变,依然是由右到左、由上至下;为阅读和收藏方便,也依然由左往右卷起来。
5.帛书——第一个丝织品缣帛载体档案
二、纸质档案保存形式
汉代蔡伦造纸术出现后,档案的保存形式越来越丰富。各朝代有大量不同的文书档案,存在不同的保存形式,代表了每个朝代的档案保存特征。
1.清代奏折——历史档案中数量最多的保存形式
清代奏折多是比较简陋的经折装,一般的行政文书来回折叠,没有外加封皮。略微讲究的加明黄色丝绫封皮。有各种不同的尺寸和厚度。
2.唐代档案
保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6件唐朝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形成的档案,距今已1300有余年,是世界现存最早的纸质公文档案,是我国档案的稀世珍品,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3.民国时期的各类文书档案
4.现代卷皮装文书档案
5.西藏文书档案
6.布告
布告,是各时代国家机关在向人民群众公布政策法令和重大事件,以及宣布其他需要人民群众了解、遵守和执行的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
7.手稿档案
手稿,是指用手书写的资料,广义而言,包括古代刻写于龟甲、兽骨、羊皮、植物、石头、蜡、泥板、竹简、木简、缣帛、丝绸、纸张等材料的书稿,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圣经抄本、古典文抄本,以及现代的各类手写本;就其内容而言,则有信件、日记、备忘录、草稿、个人文件、家庭或机关档案、商业纪录、乐谱、文学作品、历史稿件等各类型的资料。而保存在档案馆保存为档案的,称为手稿档案。
这是一册经折装,是柳亚子先生抓住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离开前的宝贵时间,请毛泽东主席在提前准备好已装裱的纪念册上,再行题写一遍《沁园春·雪》并加盖印章。而后又请朱德、刘少奇、任弼时、陆定一、李鼎铭、徐特立、董必武、王若飞、周恩来、邓颖超、叶剑英、齐燕铭等24人在此纪念册上分别题词
从以上手稿图片可以看出,手稿档案各种保存形式都有,包括:经折、横披、信札、簿册、镜片等等。
8.地契
买卖土地时买主与卖主之间所立的契约。上面有买卖双方及中介人、代笔人的签字或画押。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都保存有清代、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地契,部分档案馆保存有少量明朝地契。
9.诏令文书
皇帝下达的文书,主要有制、诏、诰、敕,还有册、祭文、祝文、谕旨、寄信、电旨等。
①制:古代皇帝的命令,称为令,凡载有天子之言者,都叫制辞,凡大典礼,宣示百僚则有致辞,如: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清代科举大金榜:俗称“大金榜”,高80~90cm,长15~20m,四边无装潢,也不装轴杆,在上端每隔1m左右,粘有一个纸绳圈用于套钉张挂。每届殿试成绩揭晓举行过传胪后,文科和武科的大金榜分别张挂于东西长安门外,三日后收贮宫中。2005年,清代科举大金榜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②诏:是诏告的意思,凡国家大事须布告臣民,用诏书,如:皇帝即位颁即位诏,皇帝临终以遗言告诫臣工的,为遗诏。诏文格式,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起首。大多数诏书载体都是明黄色榜纸或彩色蜡笺纸,还有泥金龙纹云纹纸张。诏书没有镶边装潢,但是有托心命纸和覆背纸,按裱的名词解释,数层纸为“裱”,因此诏书是裱件。
③诰:是以上告下之意,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爵承世袭罔替者发给诰命。载体为丝织品,卷轴形式。
清初世袭罔替诰命,为从崇德元年至乾隆44年清廷先后封旧臣吴发拜特玛尔及其后代的诰命,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该诰命全长5.68米,宽0.31米,质地为黄、白、青(黑)、蓝、红五色底边绣云龙边饰锦,首尾两头满、汉文制文为原绣。内容分别用墨、硃(红)两色,分满、汉两种文字填写,押有不同时期的“制诰之宝”玺印。诰命有天头、隔水、题跋、拖尾。上下包边,背面最外端有缠枝莲花纹锦包首、拖尾,最里端装直径1cm地杆,地杆两头装牛角轴头。天头和包首处即最外端装有直径为4mm的半圆天杆,专业名称米贴。米贴正中订一根八宝带并装骨别子
④敕:亦称作“刺”,是告诫的意思,清代分敕命和敕谕两种。敕命也称敕书,凡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爵承世袭罔替者用敕命。敕谕用途有三:一、敕任官员;二、敕谕臣民;三、敕封或谕告外藩。
⑤册文:皇帝封亲王、后妃、公主用册文。
⑥寄信:是皇帝授命军机大臣寄发的机要谕旨。清末开办了邮政电报,有些谕旨用电报拍发称电寄或电旨。
10.拓片
拓片是金石档案转移件,系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档案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
11.各种古籍装帧形式档案
通过装订手段,使档案形成卷子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装帧形式。
①卷子装:简装卷轴称卷子装,即纸书写完后不加任何装饰地从尾朝首地卷起,也称“书卷”。始于汉代,主要存在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间,书卷的材料有帛和纸两种。
②经折装:经折装是中国古籍、书画和历史档案中最为常用的形式,是由卷子装的佛教经卷发展演变而来,长卷的佛经对于僧尼们的诵读来讲很不方便,因此将长卷佛经从头至尾按一定行数和宽度连续左右折叠,形成长方形,并加粘封面和封底,因是从经卷发展而来,故称之为经折装。
③蝴蝶装:也称蝶装,是宋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流行于宋、元两代。其特点是,将每张书叶有字的一面相向对折叠,版心朝里,用浆糊连接,不用线订,从外表看好象包背装,打开时书叶向两边张开,看上去仿佛蝴蝶展翅飞翔,故称之为蝴蝶装。大清实录是蝴蝶装的典型。
④包背装:包背装始于元代(也有说起源于南宋),盛行于明代和清初。由蝴蝶装发展演变而来,克服了蝴蝶装版心朝内的缺陷。其特点是,版心向外,无字一面相向对折,因从书籍的封面到书脊和封底都裹上书皮,故称之为包背装。清朝包背装档案的代表是小黄绫圣训、部分大玉牒、内阁蒙文实录和起居注。
⑤线装:古籍中最常见的装订形式。是明末清初盛行起来的,特别是清代的古籍大都为线装,清代档案中有很多为线装保存形式。线装书的特点为,版心向外,无字一面相向对折,书籍外右侧钉线,线装书一般是四眼订法,开本较大的书,也有六眼订和八眼订。清代档案应用很多,如小玉牒、活计档、御制诗初集等。
⑥毛装:是手稿、抄本使用的装订形式,也是清代档案使用最多的装订形式,因装订后不裁切任何毛边,被称为毛装。例如,明档、上谕档、史书、满文密本档等。厚度超过30cm的大玉蝶也采用毛装,因为其厚度的关系无法包裹书背。
大玉牒,规格51cm×90cm,所用纸张厚实,总重数百公斤,每册一般厚50~80cm,最厚者达140cm,重200公斤。清代玉牒包括大玉牒和小玉牒,200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12.图类档案
图类档案,亦称图牒,也写作“图谍”。牒字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分册)注释,“牒是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牒。春秋时期已把用牒写成的文书称统为牒,直到汉代社会上仍有这个习惯。”自此以后的各个朝代官府往来文书多使用牒,对牒文的程式各有不同规定。到了清代则缩小了牒的使用范围,对皇室家谱称为玉牒,对图刻、图像、图绘,统称为图牒。所以各字词典对牒字的解释都是札,即文书和谱籍,如:谱牒。当图和牒两字相组成图牒时则释为图谱。《中文大辞典》注:“分类编辑说明事物之图样也。”以此为据,图牒含义较广,可包含各种图样,可作为图类档案的代名词。
小镶手卷以《金沙江上下两游山水全图》为代表。清乾隆六年(1741)云南巡抚张允随主持绘制。该图绢本彩绘,卷轴保存,有天地头,前后有隔水、题跋和拖尾。最里端装地杆轴片,最外端装有米帖和八宝带。全长77.4米,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最长的图卷。2025年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①立轴——中堂
立轴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的一种悬挂式样,亦称挂轴,主要用于竖式构图的书画作品。其中,中堂是挂在厅堂正中的立轴。
②立轴——通景屏
通景屏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的重要形式,由多幅联屏形成完整的画面效果,故又称“通屏”“海幔”。其核心特征为将四幅以上成双数的屏条按照固定次序悬挂,通过画心背纸隐镶细绫条实现无缝拼接,完整展现山水全景或延续性叙事场景。
通景屏以《雍正朝十排皇舆全览图》为代表,《京城全图》《黑龙江流域图》也都是通景屏。
《雍正朝十排皇舆全览图》,清雍正七年(1729)绘制,每幅纵51厘米,横长不等
③横披
横披,属于横式挂轴。横披之称始于宋代,米芾在《画史》中首次系统描述其结构特征。
④镜片
镜片,又称镜心,中国传统书画装裱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形制可横可竖,通常被置于镜框内悬挂观赏。
《大明混一图》。绢本彩绘,全长3.86m,宽4.75m,面积达18m2之多,装裱成镜片形式保存。四边镶有宽为3.2cm的淡米色绫子,该图没装轴杆。收卷时最下端裹一根圆杆,保证舆图不会损坏。200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许多机制纸的地图纸都裱为镜片,以蓝色布边白色布做覆褙
⑤册页
图类档案的册页,不同于古籍的簿册,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三种样式。册页覆褙很厚,一般由4到9层单宣合成。
清廷致荷兰国书(202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以经折装形式保存,每扣宽22.5cm,高34.5cm,满文4扣—5扣,汉文4扣—5扣,黑墨色书写满汉两种文字,满文部分用纸是明黄色,汉文部分用纸是棕黄色,上下两排红色龙纹,封面和封底是乳白色缎子刺绣的金龙和彩云。两层盒套包装,内包装是四盒套,草纸板外包淡黄色缎子,上面为刺绣三条金龙和云海。外包装是淡黄色的六盒套,装潢十分讲究
13.西文装帧簿册
针对古籍而言,凡不是中国汉字的书籍装订形式为西文装帧。有平装、精装等各种外观样式。
三、其他载体档案保存形式
1.清宫腰牌
2.红绿头牌(木质载体)
3.清初满文木牌(木质载体)
4.各类印章
5.贝叶经
贝叶经是写在贝罗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在造纸技术没有传到印度之前,佛教徒们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书写绘画的,有用针刺的。隋唐时期传入中国。其装订形式是将刻写好的贝叶经,依经文的内容顺序排好码齐,前后各用一块与贝叶形状规格相同的薄木板夹住,并在木板中心两侧打眼穿绳,把木板和贝叶连在一起并捆扎起来。西藏是当今世界上保存贝叶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迄今保存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贝叶经古写本,其中有不少属孤本、善本、珍本。贝叶经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6.梵夹装
梵夹装是由贝叶经装帧演变而来,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在中国古代纸书盛行后,有很多以纸为制作材料,采取单叶长条双面书写或印刷,而后按贝叶经样式而成书的装帧形式。
7.西藏特有装订形式
西藏地区传统文书装订簿册有别于中国古籍装帧形式,类似于西文装帧,但又有区别。大概有两种,一种类似西文装订的锁线,但是无立柱,如编小辫的纹路;另一种是每摞书页中间放置铜环,并用略微粗点的绳子穿串成书册,需要的时候可以拆散成一摞一摞。
8.云南东巴文档案
采用东巴纸、东巴文字、东巴版面及东巴特有的装帧的文书档案。
此外,各级档案馆还保存着很多不同形式的实物档案,例如锦旗、服装等。档案修复原则里有一条是“保持档案原貌”,了解各类不同保存形式对怎样确定修复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