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热线
2025年面授班
2025年档案培训面授班 2025年档案培训计划 25年档案高级研修班 2025年档案修裱班
2025年网络班
2025年档案人员岗位培训 2025年档案人才培养高研班 2025年档案职称辅导班 专业档案培训专题
在线试听
文书档案整理试听 人事档案管理试听 工程档案试听 档号编制规则试听
服务知识
底部
留言咨询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档案管理培训信息网
手机:13241838330
手机:18601298758
固话:010-62700072
传真:010-62700072
邮箱:2087217266@qq.com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路8号4层4018
底部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服务知识 >> 详细内容

档案修图之纸张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6-29  阅读:32130次

档案载体种类繁多,包括:甲骨、石器、竹简、金属、缣帛、绸缎、绫绢、棉布、麻布、纸张、胶片、磁盘等等。其中,以纸张为最多,量最大,修裱的主要材料更是离不开纸张,下面站在修裱者的角度介绍对纸张的认知。

一、蔡伦造纸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在东汉蔡伦大规模造纸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它有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西安灞桥等地出土的西汉时期的植物纤维纸,是蔡伦造纸的前身。蔡伦扩大了造纸原料的范围,破布、鱼网、树皮、麻头等都可以造纸,其中树皮造纸更是他的发明,采用的造纸工艺更为精细。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造纸术的诞生

对于造纸术的发明,中国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并世代相传。如《东观汉记·蔡伦传》有记载,南朝宋范晔(398—445年)在《后汉书·蔡伦传》中对造纸术的诞生也有一段记述;“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2.蔡伦造纸的技术要点

可以归纳为五个字:剉(cuò)、沤(òu)、煮(zhǔ)、舂(chōng)、抄(chāo)。

3.蔡伦造纸的原料

包括:麻、破布、鱼网、树肤等。

二、手工纸

手工纸,是以手工方式抄造而成的纸。手工纸这一名词,是在19世纪发明了造纸机,大量纸张使用机械化造纸机生产以后,为了区别采用不同方法生产出来的纸张才出现的。传统手工纸和现代手工纸的概念也略有区别——传统手工纸基本上不使用动力机械;而现代对凡是采用竹帘或框架滤网等简单工具,以手工操作抄制而得的纸,都可以称为手工纸,而不管在其他工序中是否曾使用过动力机械处理。

手工纸的生产流程包括:选料、水浸、发酵、蒸煮、天然漂白、石臼打浆、竹帘捞纸、压榨去水、火焙干燥等约10多道工序,根据所生产的纸种质量要求,工序有增有减。比较有名的手工纸有宣纸、皮纸、棉纸、书画纸,以及毛边纸、元书纸、连史纸、玉扣纸。这些手工纸的主要特征为:纸质匀细、轻盈柔软、吸水性强,适用于书写毛笔字和绘制中国画。此外,手工纸还可用于印刷书籍、拓印碑帖、制作扇面、装裱字画、修复档案文献、加工炮竹等。

1.手工纸的种类——麻构竹藤桑,青檀稻瑞香

“麻构竹藤桑”指的是用麻、构、竹、藤、桑五类原料造的纸,“青檀稻瑞香”指的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原料组合造的宣纸。

1)麻类纸

“麻构竹藤桑”中的“麻”,指麻纸。麻有苎麻、大麻、亚麻三大类。

麻纸有白麻纸和黄麻纸之分,其纤维长、坚韧,纸浆粗,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缺点:略粗糙、不够光滑。现当代山西平阳有各类麻纸生产。

2)皮料纸

“麻构竹藤桑”中的“构”,指构皮纸。皮料纸还包括楮纸、桑皮纸(楮皮、桑皮都属于皮类)。高丽纸就是一种原产于古代朝鲜的楮纸。

3)竹料纸

“麻构竹藤桑”中的“竹”,指以竹子为原料的纸。竹料纸有毛边纸、元书纸、连史纸等等。

竹纸始于晋代。晋至五代是竹造纸的萌芽和初创阶段,到了宋代,竹纸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竹纸是造纸术的二次革命,主要原因是竹纸的产量非常巨大,这一优势使得在宋以后的各个朝代,纸张的生产量都能够充分满足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需求,尤其是能够满足大批量印刷用纸的需求。我们能看到的保存至今的明清古籍,绝大多数都是竹本纸。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竹纸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①竹纸分类

按原料分:竹纸的原料有毛竹、苦竹、石竹、慈竹、黄竹等等。

按地域分:竹纸的产区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大产区主要集中在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四川五省,此外湖北、广东、重庆,陕西,乃至比较偏远的云南、贵州等地区也都有竹纸作坊。常见的江西毛边纸、福建毛边纸、福建连史纸、富阳元书纸、夹江竹纸等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性竹纸品种。

按工艺分:由于竹纸分布非常广泛,种类繁多,因而制造方法多种多样。一般依照工艺特点可将其分成五个大类,包括连史纸类、贡川纸类、毛边纸类、元书纸类和黄表纸类。

连史纸类:有白连纸、粉连纸、海月纸、高连纸等品种。

贡川纸类:指原料经过多级蒸煮,但没有漂白工序的一种本色竹纸,纸质细腻,纸色微黄,是本色竹纸中的精品。

毛边纸类:指原料不经蒸煮或只经简单蒸煮制成的本色竹纸。通过长时间的石灰腌沤来脱除木质素。毛边纸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单,纸质不如连史纸和贡川纸精细,优点是产量大,经济实惠。在江西、福建、湖南、四川一带曾大量生产。代表性的有毛边纸、毛太纸、玉扣纸、官堆纸、老仄纸等等。

元书纸类:指产自浙江富阳、萧山等地的一类本色熟料纸。其制作过程相对简单,沤料时间也较短,采用浆石灰一次蒸煮的方法。因木质素脱除不够充分,元书纸一般偏黄,纸质比较松厚绵软,没有前几种竹纸的紧致清脆的质感。元书纸的这种纸质非常适合书写,民国时不少信笺纸即为元书纸制成。

黄表纸类:又称表芯纸、黄烧纸,比较低端。

②竹纸生产程序

砍竹——刨竹——沤浸——冲洗——捶打成丝(经晒干后,竹料中的竹簧粉屑掉落)——扎捆竹丝(竹麻)半成品或制黄烧纸。

竹丝(竹麻)——第一次(石灰水浸渍)煮料——洗料——再次(草木碱灰液)煮料——洗料——漂白(天然漂白,亦有重浸碱液再重煮、重漂)——熟料竹浆板(竹料浆成品)。

4)藤料纸

“麻构竹藤桑”中的“藤”,指以剡腾为原料的纸。以产于剡县(今浙江嵊(shèng)州而得名。剡溪盛长青藤,是造纸的极好原料。剡,不但以溪有名,更有世称“剡藤纸”之珍品。古代公文多用剡藤纸誉写,因此人称公牍为“剡牍”。由于制作技术高超,纸质精良,唐宋诗人留下了“剡纸光如玉”“剡藤莹滑如玻璃”(欧阳公诗)的赞誉,是中国纸之珍品。据史料记载分析,三国时孙吴年间,剡县已制作剡藤纸。晋时,剡县的造纸业非常兴盛,是全国藤纸制作中心。惜乎!毁灭性的开发使剡藤纸失传。

5)开化纸

开化纸始于明代,又称开花纸、桃花笺。原产于浙江开化,故名开化纸。系用桑皮、构皮、三桠皮、竹子等混抄而成,纸质洁白细腻光润。明清时期刻印图书多用此纸。清代除开化纸外,还有一种开化榜纸。开化榜纸从表面看,类似开化纸,但比开化纸略厚,颜色显得深一点,质量稍次于开化纸。开化榜纸产生的年代比开化纸晚,主要使用黄柏染制黄色,称黄榜纸。开化榜纸被宫廷用来缮写档案及武英殿刻印书籍。开化榜纸一度失传,后经黄宏健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牵头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开发成功恢复。

6)青檀皮宣纸

“青檀稻瑞香”,指的是泾县出产的宣纸,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按适当配比制成的高级手工纸。

①宣纸的创始与特点

宣纸,因产地在安徽宣城的泾县而得名。“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以后宋、明、清各代文献出现宣纸之名逐渐增多。现在的宣纸创始于宋末元初,是迁居安徽泾县的曹大三家族用当地出产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制造而成的。

宣纸,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和药料,以及特种手工技艺制造出来的纸中精品,是一种能充分表达中国书法绘画技术效果的书画专用纸,具有“纸寿千年”的美誉。从书画用纸的特性比较,宣纸具有最佳的润墨性和渗透吸附性。究其原因在于:青檀韧皮纤维的均整性好、纤维壁薄、柔软适度,宣纸吸墨后扩散的纵横向差小,吸墨深浅度和浓淡分明的层次性好。

②宣纸的生产技术

宣纸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纤维原料;弱碱液多级蒸煮;多级净化;日光漂白;根据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纸再加工技术。

③宣纸制造工艺图

④宣纸的分类

按加工方法分类:可分为宣纸原纸、加工纸。

按纸面洇墨程度分类: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根据配料比例分类: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

①棉料——青檀皮约占30~40%;稻草约占60~70%;

②净皮——青檀皮约占60~80%;稻草约占20~40%;

③特净——青檀皮约占85~95%;稻草约占5~15%。

按规格分类:可分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丈八多种。

按厚薄分类:可分为扎花、棉连、单宣、重单、夹宣、二层、多层等。

按纸纹分类: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特制等。

7)藏纸

藏纸即西藏地区以狼毒草为原料生产的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是西藏特有的文化产品。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造纸术,藏纸是当地工匠用树皮纤维及瑞香狼毒(藏语“日加”)根部纤维,经石灰和土碱处理制成的。因狼毒草本身具有毒性,故藏纸久经岁月不怕虫蛀鼠咬、不腐烂、不变色、质地坚韧、不易撕破、耐折叠、耐磨可以长久保存,因而被大量用于宗教典籍、政府官文的书写和印刷。

藏纸制作有六道工序。首先是用铁锤砸碎草根,使皮与内茎分离,用小刀取出外皮与内茎间的纤维组织晾干;然后放入锅里加水,用大火煮约两小时;挑出残渣之后用石臼捣细成浆,再加水搅匀备用;抄纸器用纱布框即可,将纱布框浮于水池中,把浆料均匀地浇入纱布框内;用双手将纱布框水平提出水面,在日光下晾干;最后就可以从纱布框揭下一张精美耐用的藏纸了。

8)东巴纸

东巴纸是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记录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一种专用纸,创制于唐朝(618—907年),距今已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一种十分珍稀的少数民族手工纸。东巴纸厚实、耐磨、防虫蛀、较光滑、呈象牙色。纸张经抄写后由于长时间在烧有火的房屋里翻用而被烟熏的缘故,会变成古铜色,古色古香。东巴纸采用纳西族地区特有的高山野生稀有植物丽江荛(ráo)花树皮作原料,经过数十道东巴家传的手工工艺制作而成,是中国所有的手工纸中最厚的。厚实的东巴纸可以双面书写,因为荛花有微毒,所以东巴纸具有抗虫、抗蛀、保存时间特别长的特性,可达八百年至千年,纳西族民间有东巴纸纸寿千年的说法。

三、机制纸

机制纸,全称为机器制造纸张,是指以机械化方式生产的纸张的总称。机制纸主要以来自于木材的木质部纤维的木浆为主要原料,当然麻皮竹草也是使用的,只是所占比例较小,其纤维更短,更窄。机制纸制造过程中加以施胶,加入了酸性物质,而且造纸的机器都是金属器具,纸张中残留金属离子为容易引起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纸张在长久存放中酸化快,纸张内部变化快,寿命就短。

1.造纸工艺流程

包括:备料—蒸煮—洗涤—筛选—漂白—打浆—送上纸机经过网部脱水、压榨脱水、烘缸干燥、压光卷取。

2.机制纸类别

机制纸根据用途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包括印刷用纸及纸板类、书写、制图及复制用纸及纸板类,包装用纸及纸板类,生活、卫生及装饰用纸及纸板类、技术用纸及纸板类,加工纸原纸类等。

书写纸——用途最广,厚度一般为50~100克/米2(或:克重)左右。

有光纸——俗称单面光纸。厚度为35~40克/米2左右。纸的一面平滑光亮,一面粗糙。

白报纸——报刊或一般书籍的印刷用纸或称新闻纸,厚度一般为45~52克/米2左右。

复印纸——100%纯木浆制成,为复印机专用纸,可应用于针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等。厚度一般为70~80克/米2。

道林纸——“道林纸”即胶版印刷纸,是专供胶版印刷的用纸,厚度为70~150克/米2。

晒图纸——晒图纸俗称“蓝图纸”,是一种化学涂料加工纸,专供各种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晒图之用,通常用铁氰化和铁盐敏化的纸或布,曝光后用清水冲洗显影晒成的蓝底白图的相纸,特别供晒印地图、机械图、建筑图样用。

拷贝纸——重量为17~20克/米2,一般是纯白色。拷贝纸薄有韧性,适合印刷多联复写本册。

硫酸纸——又称制版硫酸转印纸,是一种特种纸,一般用于绘图。

铜版纸——铜版纸又称涂布印刷纸,是以原纸涂布白色涂料制成的高级印刷纸。

机制纸种类繁多,还有胶版纸、凸版纸、凹版纸、白板纸、卡纸、牛皮纸等等。此外,还有用于档案修复的进口无酸纸“典具贴”,数不胜数。

3.机制纸尺寸

机制纸最初生产成品是大卷,裁切以开为单位标准,全开纸的幅面尺寸有:800mm×1230mm、850mm×1168mm、787mm×1092mm。纸张幅面允许的偏差为±3mm。过去一般讲开数,全开对折为对开(2开),再对折为4开,再对折为8开,以此类推为16开、32开……。现在我国采用国际标准,规定以A0、A1、A2、B1、B2……等标记来表示纸张的幅面规格(0号既是全开)。纸张的厚度以克/米2重量为标准,克数越大纸张越厚。

四、档案用纸

档案用纸五花八门。从古代到近代,质量上乘的如明清时期皇家档案中的《圣训》《实录》《玉蝶》等,以宣纸为主,质量一般的,像普通文书档案,以竹料纸中的本纸和榜纸为载体的居多。民国时期的档案,用竹纸中的毛边纸、毛太纸、元书纸作载体的很多。更有很多档案使用机制纸作载体。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的档案很多使用了再生纸,质量很差。也有山西的红色档案中有本地生产的麻纸,一般情况是就地取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形成的档案,什么纸张的载体都有,但以机制纸为绝大多数。

1.清朝档案用纸

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了宫里平时购入纸张和各部门申领纸张的账目,包括有许多纸张的名字及用途。一般地,反映皇帝言行的实录、圣训、起居注、朱瑜及皇帝家谱都使用宣纸;上奏文书使用榜纸、本纸、毛边纸;其他文书使用毛边纸、毛头纸、呈文纸、连六纸、连四纸、太史连纸、台连纸;高丽纸做簿册封皮;黄榜纸、金线榜纸做诏令文书用纸和舆图绘制用纸,等等。

2.民国档案

绝大多数档案用纸是黄色的竹纸,以毛泰、毛边、元书为主。

3.红色革命档案用纸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档案用纸比较复杂,在山西的革命历史档案中有质量尚好的麻纸,系山西当地自产纸张,但更多的是再生纸、书写纸等,此外,许多作战图需要用各种机制纸,还有选用纺织品做图纸的。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用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绝大多数档案选用各种机制纸,以书写纸、新闻纸居多。

5.科技档案用纸

科技档案里,更多的是使用各类制图用纸、硫酸纸等适合绘图等工作的纸张。

档案用纸非常复杂,远不像这里叙述的这么简单,许许多多不同工作会因特殊需要选取各种不同类型的纸张。

五、修裱用纸

1.修裱选用纸张要求

要求纸张交织均匀、轻薄、柔软,不含有害杂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耐久性,具有一定强度;吸水性好、伸缩性好;呈中性或弱碱性(7≤pH≤8.5)。

纸张选用要符合修裱原则,包括:(1)适宜性原则。所用材料和技术方法必须具有最适宜延长档案寿命的特性,不应对原档案制成材料造成物理性和化学性损害。(2)相似性原则。所用材料,其中包括纤维的结构、材料的厚度以及染料的成分与颜色等,必须与被修裱件相类似或接近。(3)可逆性原则。档案在修复处理后,也可通过再处理的逆过程使档案载体与修裱材料相分离。

2.补纸的选择

补纸应按照原载体纸张品种配置,没有的要找近似的;厚度,要按照原载体的厚度配置,宁薄勿厚;颜色,按照原载体颜色配置,可以染色,宁浅勿深。溜条和溜口使用棉纸即薄皮纸。

3.托纸及覆背纸的选择

根据刷浆水(即稀浆糊)的感觉及伸缩率,修裱选棉料类的纸作比较合适。

装裱古地图、字画等档案的托心纸被称为命纸,最好使用净皮类纸做托纸;而覆背纸选择棉料单宣合成。

机制纸图纸可以使用托过纸的白布做覆背纸。

两面字迹档案可以使用3~5克/米2的三桠皮纸或3~5克/米2的进口无酸纸“典具贴”做托纸。

在青藏高原地区,因干燥原因适合选用本地生产的藏纸做托纸。

六、纸张辨别

主要是手工纸与机制纸的区分

根据柔软度区分,凡是没有再加工过的手工纸一般都比较柔软,机制纸多数较之脆硬挺实一些,抖动时有“窣窣”(sūsū)的声音。

根据纸张纹路区分,手工纸都有抄纸帘纹,而机制纸没有。

根据幅面区分,手工纸和机制纸幅面不同(见前面分别讲过的各自幅面的尺寸)。

根据纸张正面的光亮度区分,手工纸双面都没有明显的亮度,而机制纸多数正面会有明显的光亮度。


上一篇: 档案修裱材料介绍
下一篇: 档案保存形式介绍

Copyright © 2008-2036 档案管理培训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24小时服务热线:13241838330/18601296758固定电话:010-62700072  报名邮箱:
2087217266@qq.com
档案管理基础知识  企业档案管理培训  人事档案管理培训  会计档案管理培训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培训  档案室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学习交流QQ群 :869546062    档案服务公司QQ联盟群:908606669

档案教育培训总部地址:北京大学南门科城大厦附楼208室
山东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适用于18岁以上成人
京ICP备14023321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382号

收缩
  • QQ咨询

  • 档案管理信息网
  • 档案管理信息网
  • 档案管理信息网
  • 电话咨询

  • 1860129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