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案修复
档案修复是指针对因各种原因(如老化、霉变、虫蛀、撕裂、水渍等)受损的档案,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恢复其原有形态、内容完整性及耐久性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延长档案的保存寿命,确保档案信息能够被有效利用和传承。
二、档案修复原则
档案修复需遵循多项重要原则,以保证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小干预原则要求在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档案原始状态的改变,仅针对受损部分进行必要处理,避免过度修复破坏档案的历史价值。可逆性原则指所采用的修复方法和材料应具有可逆性,即当未来出现更先进的修复技术或发现当前修复存在问题时,能够拆除现有修复材料,恢复档案到修复前的状态,为后续修复留有余地。安全性原则强调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不能对档案造成新的损害,同时要保证修复后的档案在保存和利用过程中处于安全状态,例如避免使用酸性材料导致档案进一步老化。真实性原则则要求修复工作不得改变档案的原始内容和历史面貌,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档案修复相关名词
档案修裱——使用粘合剂把选定的纸张、缣帛、棉布等辅助材料修补或托裱在已破损的档案上,以恢复或增强其强度和耐久性的技术。
修裱技术不是档案保护专属技术,是我国传统手工技术,在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领域都运用的技术。档案修裱技术和书画装裱、古籍修补同时出现,虽在功用上有所不同,但形制和质地基本一致。三者的修裱技术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发展下来,书画艺术更注重装潢展示功能,古籍更注重收藏功能,档案则保持凭证性作用。
装潢—— 装,是装饰、装束的意思。潢,是染纸的意思。“染潢及治书法”,指古代书写用纸一般先用黄蘖汁染过,称之为入潢,因黄蘖汁有毒故可以防虫;把“入潢”的书法纸装成一定的形式,就叫“装潢”。此为“装潢”之本意。而《说文解字》释义为:“潢,积水也。”由此,明代方以智撰《通雅·器用》解释道:“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潢’即‘表背’也。”即把书画本身视为池,四周装饰物视为池缘。这是古代对“装潢”的解释。
装池—— 古时还有把“潢”作“水池”解释,也称为“装池”。
装褫(chǐ)——“褫”的本意作剥夺、剥脱讲,“装褫”连在一起为重新揭裱的意思。与“揭裱”相同。
揭裱—— 经过装裱之后,出现破损的裱件再装裱时,需除去原来的装饰材料,揭掉原有的褙纸和托纸,并进行去污、修残补缺,重新装裱,该过程称为“揭裱”(或称“修裱”)。
装裱——装裱是以纸、绢、绫等材料,将档案、书画背面和四周加以装饰和保护的技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针对书画而言简称“裱画”,俗称“托裱”,古代书画装裱称为裱褙、装潢、装池、装褫,也有称为“装褙裱轴”的,虽然说法不一,但含义相同。
装裱形式——对档案、书画加以装裱过后,形成的卷、轴、册、片四种样式。
裱褙——古代对“装裱”的称谓。秦汉的“经卷”“卷子本”从加厚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有用绢、帛、布、苎等纺织物上浆衬托于待装裱书画的背面,称为“裱褙”。
托—— 在档案、书叶、字画、纸张、绫绢、棉布等物品的背面加粘一张纸。
裱—— 把数张纸粘在一起。
托裱—— 装裱的俗称。
装帧——装帧系对古今书籍而言,是一门独到的艺术。其内容包括书籍的版式设计,封面、插图设计,装订形式和使用材料。特别是古籍的装帧形制是遴选善本的标准之一,是鉴定古籍版本的依据之一。
古籍——指产生于1911年以前,以手工纸为文字载体,并采用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的图书。
古籍装帧形式——古代中国书籍的帛书、卷轴装、卷子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卷皮装、简装、精装等各种外观样式。
古籍装订——也称中式装订,即订成卷轴装、卷子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卷皮装、简装的技术方法。
西文装帧——除了汉字、东亚文字以外的,以字母为基础的字体都叫西文字体,例如英文、德文、法文、希腊文等的字体。这些文字的书籍为西文图书,对西文图书文稿到成书出版的整个设计过程,包括书籍的开本、版式、封面、字体、扉页、版面、色彩、插图,以及纸张材料、印刷、装订工艺等各个环节的艺术处理为西文装帧。
西文装订——也称西式装订,分为平装装订、精装装订、活页装订和简装装订。其工序大致有:锁线、浆背、揉圆、起脊、做壳、套壳等。
档案去污——对档案上因各种原因形成的污渍,包括水渍、泥斑、油斑、蜡斑、霉斑等,进行物理和化学方法清洗去除的技术方法。档案去污技术方法有很多种,以不破坏纸张纤维为原则选择使用。
档案除尘——对档案载体表面上的灰尘去除清理的技术方法,以保护档案、延长档案寿命。
档案除霉——对档案上生成的霉菌进行消杀去除的技术方法。
档案去水渍——对档案上因受潮水浸等原因残留的水印进行清除的技术方法。主要采用水浸去除。
档案脱酸——化学用语,指对酸化的档案载体采用加碱中和的方法去除档案载体内存在的酸性物质,使其pH值恢复到7.0~8.5之间,延长其寿命。
四、档案修复技术
档案修复技术种类繁多,根据档案受损情况和材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技术。去酸技术用于降低档案纸张的酸度,因为酸性是导致纸张老化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去酸方法有溶液去酸、气相去酸等,通过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提高纸张的耐久性。加固技术是针对纸张强度下降的档案,采用涂刷、喷洒或裱糊等方式,在纸张表面或内部添加加固材料(如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纸张等),增强纸张的机械强度,防止档案进一步破损。修补技术主要用于修复档案的撕裂、孔洞等局部损伤,通过选用与档案纸张性质相近的修补纸,采用手工粘贴的方式填补孔洞、粘合撕裂处,使档案恢复完整性。脱酸是去酸技术的简称,是档案修复中预防和延缓纸张老化的关键环节。揭裱技术则适用于已经过裱糊但出现裱糊层老化、脱落或需要更换裱糊材料的档案,通过小心分离档案原件与旧裱糊层,再重新进行裱糊,以恢复档案的平整度和强度。
五、档案修复材料
档案修复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修复效果和档案的耐久性。修复用纸需与档案原件纸张的厚度、颜色、纤维成分等尽可能接近,常见的有手工纸、宣纸、麻纸等,这些纸张透气性好、耐久性强,能与档案原件较好地融合。粘合剂要求具有良好的粘合性、稳定性和可逆性,且酸碱度呈中性或弱碱性,如淀粉浆糊(经过处理去除杂质和酸性物质)、聚乙烯醇(PVA)等,避免使用酸性或易变质的粘合剂导致档案受损。去酸剂是用于中和纸张酸性的化学物质,如氢氧化钙、碳酸氢镁等,它们能有效降低纸张的酸度,且不会对纸张造成不良影响。加固剂包括各种高分子聚合物溶液,如甲基纤维素溶液、聚乙二醇溶液等,涂抹在纸张表面后能形成保护膜,增强纸张的抗张强度和耐折度。
无、档案修复质量评估
档案修复质量评估是对修复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外观评估检查修复后的档案是否平整、整洁,受损部分是否得到有效修复,修复痕迹是否明显,整体形态是否接近原始状态。耐久性评估通过检测修复后档案的纸张强度、酸碱度、耐老化性能等指标,判断修复后的档案是否能够长期保存。内容完整性评估确认档案的文字、图像等内容是否清晰可辨,是否因修复过程造成内容缺失或模糊。操作规范性评估考察修复过程是否遵循了档案修复的各项原则和操作规程,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