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作为人类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原始记录,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法律凭证价值和信息情报价值。其载体——无论是古老的纸张、珍贵的胶片、脆弱的磁带,还是现代的电子存储介质——无一例外地面临着时间的侵蚀。而科学、精细的环境条件控制,则是延缓档案自然老化、抵御外界侵害、确保其长期安全保存的核心策略与基石。
一、环境控制的核心价值:超越简单的“存放”
档案环境控制绝非简单的提供一个“存放”空间,其核心价值在于:
延缓载体劣化:纸张酸化、脆化,胶片醋酸综合症,磁带粘连、磁粉脱落,电子载体数据丢失等劣化过程,均与不当的环境条件(温湿度、污染物、光照)直接相关。控制环境可显著减缓这些不可逆的化学与物理变化。
抑制生物侵害:霉菌、虫害、鼠害等生物因子对档案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适宜的环境(尤其是温湿度控制)能有效破坏其滋生繁殖的条件。
维护信息可读性:对于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特定的环境条件(如稳定的温湿度、防磁)是保障其设备可运行、数据可读取的前提。
预防突发性灾害:环境控制系统通常包含对水浸、火灾(烟感)等灾害的监测与报警功能,是防灾体系的重要环节。
降低长期维护成本:前期在环境控制上的投入,能有效减少后期因档案损坏而产生的抢救性修复、数字化替代等巨额成本。
二、环境控制的核心要素与标准
实现有效的档案环境控制,需精准把握以下核心要素,并参照国际国内标准(如ISO11799,ISO18911,GB/T18894,DA/T15等)执行:
温度与相对湿度:
重要性:这是最基础、最关键的控制参数。高温加速化学反应(如纸张酸化),高湿促进霉菌生长、导致水解反应和材料变形(如胶片卷曲、粘连),温湿度剧烈波动则造成材料反复胀缩,加剧机械性损伤。
推荐范围:纸质档案一般推荐16-22°C,45-55%RH;缩微胶片、照片档案要求更严格(如2-8°C,30-40%RH);磁性载体、光盘等要求低温低湿(如16-20°C,20-40%RH)。稳定性(恒定性)比追求绝对理想值更重要。波动幅度应控制在±2°C和±5%RH以内。
措施:专业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全年24小时运行)、独立库房温湿度分区、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与记录、缓冲间设置减少外界干扰。
光照控制:
危害:紫外线(UV)和强可见光会导致纸张、染料、墨水褪色、发黄、变脆。
标准:库房照明照度应≤50Lux,珍贵档案展示时≤150Lux。严格限制或消除紫外线(UV<75μW/lm)。
措施:使用无紫外或低紫外光源(LED灯最佳);安装遮阳窗帘或防紫外线滤膜;档案柜/密集架遮光存放;珍贵原件限制利用时长或使用复制件替代;利用时即开即关光源。
空气污染物控制:
危害: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臭氧(O₃)等酸性气体加速纸张酸化;灰尘(颗粒物)磨损载体、吸附污染物、成为霉菌/虫害温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可能损害某些载体。
措施:库房选址远离污染源;高效空气过滤系统(至少达到MERV13以上,甚至HEPA);新风系统净化;库房内使用无污染、低挥发的装修/装具材料;定期专业清洁;控制人员带入污染(如更衣、换鞋)。
生物危害防治:
预防为主:严格控制温湿度(尤其湿度<60%)是根本。保持库房清洁、无食物水源、定期检查。
物理屏障:档案装具(盒、箱、柜、密集架)应密闭性好,阻隔害虫进入。
监测与处理:设置虫情监测装置(诱捕器)。严禁使用化学杀虫剂于库房内。发现虫霉必须隔离,由专业人员采用冷冻、充氮等物理方法处理。
安全防护:
防火:采用气体灭火系统(IG541、七氟丙烷等),严禁水喷淋;严格库房禁烟禁火;电气线路规范;安装烟感、温感报警系统。
防水:库房选址避免低洼;屋顶、墙体、管道防渗漏;地面防水处理;设置漏水报警器。
防盗防破坏: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实体防护(防盗门窗、栅栏)、值班巡查制度。
三、实施环境控制的关键要点
整体规划,系统集成:环境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在库房设计、建造或改造之初就进行整体规划,将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密闭性)、暖通空调(HVAC)、照明、安防、消防、智能监控等系统集成考虑,相互匹配。
分区管理,区别对待:根据档案载体的敏感度、价值等级实行库房分区管理,设置不同的环境参数(如特藏库、胶片库、电子档案库)。
智能监测与记录:部署覆盖库房各区域的温湿度、漏水、空气质量、消防等传感器,实现24小时自动监测、报警(短信/声光)和完整的数据记录,这是评估环境状况、追溯问题、优化管理的依据。
持续维护与校准:定期对空调、过滤系统、监测设备进行专业维护、清洁、滤网更换和设备校准,确保其长期有效运行。
人员培训与规范: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环境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和相关操作规程的培训,杜绝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波动(如随意开关门窗、照明)。
“预防性保护”理念:环境控制的核心在于“预防”,其投入产出比远高于损坏后的“治疗性修复”。应将其置于档案保护工作的优先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