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档案作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珍贵信息。然而,由于时间的侵蚀、保存环境的不佳以及各种意外因素,许多档案的字迹面临着褪色、模糊甚至消失的危机。档案字迹修复工作应运而生,它如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旨在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精湛的技艺,让那些逐渐消逝的字迹重焕生机,使档案能够继续诉说过去的故事。
档案字迹受损原因剖析
档案字迹受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自然因素来看,光照中的紫外线和可见光会引发字迹材料的光化学反应,导致色素分解褪色。例如,早期使用的蓝黑墨水,其主要成分鞣酸亚铁在光照下会逐渐氧化为三价铁的化合物,颜色由蓝变黑,进而褪色。此外,温度和湿度的不稳定也会对档案造成严重影响。高温高湿环境为霉菌和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它们不仅会侵蚀纸张,还可能分解字迹色素。同时,纸张中的水分会加速化学反应,使字迹扩散、洇化。
从化学因素而言,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气等,会与档案纸张和字迹发生化学反应。这些酸性气体溶解在空气中的水分里,形成酸性溶液,使纸张酸化,字迹变色、褪色。另外,档案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某些化学材料,如质量不佳的墨水、纸张中的残留化学物质等,随着时间推移也可能发生变质,影响字迹的稳定性。
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在档案的使用、搬运和存储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如过度折叠、摩擦、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都可能导致字迹受损。例如,频繁翻阅档案可能使纸张表面的字迹磨损,而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胶水粘贴档案标签等行为,也可能对字迹造成腐蚀。
档案字迹修复的科学方法
物理修复法
摄影技术:可见光摄影可利用滤色镜来增强字迹与背景的对比度,从而显示被污斑遮盖或褪色的字迹。对于被污斑遮盖的字迹,选择与污斑颜色相同的滤色镜,可大量透过与滤色镜颜色相同的光,限制邻近色光,使其他颜色的光被吸收,从而突出字迹。在显示褪色字迹时,挑选褪色字迹颜色的补色滤色镜,设法使字迹部分在胶片上不感光,无字部分在胶片上感光,以此加大反差,让字迹显现出来。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则是利用计算机对扫描后的档案图像进行处理。首先通过扫描将档案中的文字转换成数字,记录下档案文件上各点的有关参数,如光密度、透射率、透明度等。接着,计算机根据这些参数从0(全黑)至255(全白)共256个等级记录各点灰度,得到一张档案文件所含灰度等级的频率曲线。然后对数字化参数作调整,并消除不需要的画面,如霉斑、蔓延部分等。最后对数字图像进行还原,以文字形式转置到某种介质上,便于人们阅读。
静电复印技术:对于一些铅笔、炭笔等字迹,可利用静电复印的原理,使字迹在复印纸上得以清晰呈现。这种方法不会对档案原件造成直接接触和损害,且操作相对简便。在复印时,通过调整复印机的参数,如对比度、亮度等,能够更好地突出字迹,使其在复印件上清晰可辨。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当档案遭受水浸等灾害,导致字迹模糊时,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可发挥重要作用。该技术先将档案冷冻至冰点以下,使水分冻结成冰,然后在真空环境下,让冰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排出,从而达到干燥档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液态水的存在,可有效避免字迹的进一步扩散和洇化,最大程度地保护字迹的完整性。
化学修复法
字迹显色与固色:针对蓝黑墨水褪色字迹,有多种化学修复方法。例如硫化铵法,将褪色蓝黑墨水字迹档案用水润湿后,放在玻璃板上(字面对上),然后把玻璃板反扣在盛有硫化铵溶液的容器上。由于硫化铵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和硫化氢,硫化氢与字迹材料中残留的铁作用,生成不溶的黑色硫化亚铁,从而使字迹重现。但硫化氢气体有毒且有臭味,可用5%硫代乙酰铵溶液代替,其中硫离子与铁离子作用生成黑色硫化铁,同样能使字迹复原。
黄血盐法是将档案夹在用黄血盐溶液润湿的滤纸中,然后在其上面压一重物。黄血盐能与褪色的蓝黑墨水字迹材料中的铁作用,生成蓝色的普鲁士蓝,使字迹复原。单宁(鞣酸)法也是常用的一种,单宁与褪色蓝黑墨水字迹材料中的铁作用生成黑色的单宁酸铁。一般将单宁溶于酒精中,配制成5%的单宁酒精溶液,复原字迹方法与黄血盐复原方法相同。
对于含有三芳甲烷染料成分的蓝色墨水褪色字迹,中国陕西省档案馆研制的蓝色墨水显色固色剂可以与之发生异构化和催化反应,生成酸性墨水蓝,使褪色字迹恢复。操作时,将纸张平铺在通风橱的台面上,用镊子夹蘸有显色固色剂的脱脂棉,在字迹处轻轻擦拭一遍,待溶剂挥发后,字迹便清晰地显示出来。然后再用脱脂棉蘸字迹保护剂在已恢复的字迹上擦一遍,以防显示出来的字迹遇水扩散,同时保护纸张。
去除字迹扩散与洇化:对于圆珠笔、复写纸字迹的渗化、蔓延现象,可用特定的复原剂进行处理。如TH22复原剂适用于以盐基青莲、盐基品蓝、油溶黑为色素的蔓延圆珠笔和复写纸字迹,NHJ复原剂适用于盐基青莲与碱性块绿混合色素的蔓延圆珠笔、复写纸字迹。复原字迹时,先将复原试剂涂在蔓延字迹的背面,再利用溶剂吸附和溶解蔓延字迹中的油类物质,使之随溶剂挥发和吸附剂吸附而被除去,然后使蔓延字迹收缩至字迹原笔画,达到复原字迹的目的。
酸碱平衡调节:纸张的酸化是导致字迹褪色、纸张变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修复档案字迹时,需要对纸张的酸碱平衡进行调节。常用的去酸方法有液相脱酸法,即将档案浸泡在脱酸溶液中,适用于纸张酸性较强、字迹耐水性好的档案。但在使用该方法时,必须确保脱酸剂对字迹无不良影响。气相脱酸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通过让碱性气体与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中和纸张的酸性,且不会对字迹造成直接接触和损害。
加固修复法
溶液喷涂加固:明胶溶液、乙基纤维素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含氟高聚物溶液等可用于加固档案纸张和字迹。例如,将需加固字迹的纸页置于预先铺好的塑料布或油光纸的玻璃板上,用毛质很软的宽画笔或排笔将明矾-甘油溶液均匀涂刷或用喷雾器将胶粘液喷洒在纸质档案的纸页上,先涂一面,然后再涂另一面。快干时,放在吸水纸间压平。这种方法能够在纸张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纸张强度,防止字迹进一步褪色和扩散。
固体薄膜加固:醋酸纤维素和纱纸热压加膜、聚酯薄膜封套、丝网热压加固等方式可在档案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薄膜,保护字迹和纸张。以聚酯薄膜封套为例,将档案文件装入特制的聚酯薄膜封套中,通过热压等工艺使其紧密贴合档案,既能有效阻挡外界环境因素对档案的侵蚀,又能对字迹起到加固作用,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
传统修裱加固:中国传统修裱技术运用较为普遍,它通过在档案纸张背面托裱一层宣纸等材料,增强纸张的强度。在修裱过程中,需要选择与档案纸张质地、颜色相近的宣纸,使用特制的糨糊,按照一定的工艺规范进行操作。如先将档案纸张平铺在工作台上,用毛笔蘸取糨糊均匀涂抹在纸张背面,然后将宣纸小心地覆盖在上面,用棕刷轻轻刷平,排出空气和多余的糨糊,使宣纸与档案纸张紧密贴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修复纸张的破损,还能对字迹起到间接的保护作用。
档案字迹修复案例解析
延安时期革命历史档案修复
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档案由于年代久远,保存环境复杂,许多档案的字迹出现了严重的褪色、洇化现象。陕西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教授带领团队,针对这些档案的特点,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系统研究了水溶性染料的“静电吸附凝聚”性能,研制出“微量沉淀”与“壳聚糖加固剂”,能让水溶性字迹凝聚固化,在修裱中避免洇化,保持档案原貌。同时,针对档案严重酸化的问题,研发出“档案、图书规模化气相脱酸与加固技术”。经过多年努力,成功修复了大量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档案,让那些珍贵的历史信息得以重现,为研究中国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民国公文档案修复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档案馆在修复一批民国时期的公文档案时,面临着字迹褪色、纸张老化等问题。对于褪色、易脱落的字迹,工作人员使用纳米二氧化硅加固剂进行处理,有效增强了墨水字迹的牢固度。在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修复流程进行操作,先对档案进行脱酸处理,将档案浸泡在专门配置的脱酸溶液中,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接着进行去污,针对档案上的各种污渍,采用相应的去污方法,如对于霉斑,使用乙醇、过氧化氢等溶液进行清洗。然后进行字迹加固,再对破损的纸张进行修补,选择颜色、质地与原件相近的补纸,按照传统修裱工艺进行修补和托裱。修复后的档案,纸张强度明显增强,字迹清晰度提高,为研究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档案字迹修复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档案字迹修复领域也将迎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一方面,新的材料和技术将不断涌现,如纳米材料、生物技术等有望在档案字迹修复中得到更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为档案纸张和字迹提供更高效、持久的保护;生物技术则可利用生物酶等物质,在不损害档案的前提下,对受损字迹进行精准修复。
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与档案字迹修复的融合将更加紧密。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修复平台,实现对档案修复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修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受损字迹进行智能识别和修复预测,为修复工作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档案字迹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它不仅关乎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更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相信在档案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档案字迹修复技术将不断完善,让更多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档案重见天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