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综合性档案材料中,如干部履历表、干部任免审批表、入团入党、学历学位材料等,都会有“籍贯”和“出生地”信息。但与其他信息相比,我们总觉得“籍贯”和“出生地”的存在感很弱,总感觉没啥用,鸡肋一般,但填表时候,他们却总是存在,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籍贯和出生地分别指的是什么。
“籍贯”通常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而“出生地”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
干部任免审批表上“籍贯”和“出生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这一点对于档案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点,籍贯和出生地是是个人的重要信息,对于干部归档和检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管理的档案中有多个“王伟”,那不同的籍贯和出生地就是区别干部的重要信息。
(二)个人身份确认依旧从档案管理角度来说,籍贯和出生地这些信息有助于准确识别个人的身份,通过与档案中的其他信息进行比对,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从而更好的建档和辨别干部档案的真实性。譬如有的干部盗用了他人的档案来上学、招工等。但就算盗用了他人档案,籍贯和出生地可是盗用不了的,一查就可以知道档案的真伪性。
(三)了解背景“籍贯”反映了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文化传统等信息,“出生地”则更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通过籍贯,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家族在历史上的迁徙轨迹和地域背景。通过出生地,我们可以了解该干部所在环境、社会、教育资源等因素对干部性格、价值观等影响。
(四)性格特征简单来说,籍贯和出生地两者多多少少反映了原生家庭或者环境对个人的影响,这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影响,是很难被改变的。比如,江南地区人员感情会比较细腻,北方地区人员可能更豪爽和大气。又如,出生在沿海发达地区享受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而贫困地区的人可能性格更加坚韧不拔。
(五)任职回避任职回避亦称“职务回避”。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不得担任与其法定亲情关系有直接关联的职务。组织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会通过籍贯或出生地来判断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尤其是在任命官员到他们原籍或出生地任职时,以避免可能的利益冲突。
除此以外,组织也可以根据发展的需求,在单位安排不同籍贯的干部一起工作,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迸发出更好的火花。
(六)统计与分析除此以外,从统计学来说,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人事统计,如班子配备时,通过分析干部籍贯和出生地分布情况,帮助平衡队伍队伍建设,甚至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